你如果批评别人的不文明行为,通常得到的回答是:“你管得着吗?”他或她的意思是,不否认其行为的不文明,但质疑你管他或她的资格。如果你不知趣,他或她的回答就会进一步:“我就这样,怎么着?”这就有点无赖的味道了。如果你还不知趣,那他或她可就不客气了,或者破口大骂,或者动手打人。也有一些自以为膀大腰圆无所畏惧的,不耐烦走这些步骤,直截了当地上来教训你。我就遇到过一位,我仅仅说了他一句“怎么一路吐啊”,他就勃然大怒,嘴里喷出一连串脏话,而且揎拳撸袖,要教训我。记得台湾女子龙应台有一篇文章说她在北京的遭遇。也是管闲事,批评一位司机停车位置不当,结果那位司机二话不说,下车打开后备箱,抽出一条钢筋,要教训龙女士。龙女士写文章如赵子龙,比武不行,自己说只能“夹着尾巴”跑了。这个故事记得不太真切了,但大致不错。比较起来,最近北京这位“协管”交通的洋女子还是非常幸运的,违章司机与她争执了一阵,回到机动车道上去了,而第二位被她拦住的则没有争执就退了回去。

我曾经反复思考这种现象,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不对,却不许人家批评,总要质问人家批评的资格。这恐怕是历史形成的。在古代,国家不是人民的,而是皇帝家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我祖祖辈辈被官家压榨得剩不下几两肉,我就是要糟蹋王土,将王土上的一切据为己有,否则就是傻冒一个,条件是不被官家发现。第二,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他们糟蹋王家场所,侵犯王家利益,只有官府才有资格管他,别人无权过问。王朝覆灭将近一个世纪了,王土变成了公共财产,可一部分同胞的心理和习惯没有改过来,公共的东西,能偷的偷走,不能偷走的,有的还要破坏之;干干净净的地面,不吐他几口浓痰等于自己吃了亏;有限的资源,他们尽可能多地占领,别人能否享受,不管。他们这样做,别的“臣民”是无权管的,只有官府才有这个资格。如果遇上官府,就算倒霉。这霉也不能白倒,下次有机会,他会加倍找补回来。这就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惯,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不过是传统文化中华的部分就是了。

 

他们这样做有恃无恐。因为他们知道有资格管他们的人毕竟有限,也不可能什么地方都安装电子眼,只要自己伶牙俐齿,能骂,善骂,加上爪子厉害,能打能抓,必要的时候将你“废”了,就无所畏惧。此种情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只是不敢肯定,它是否已经达到了巅峰,是否还将愈演愈烈。有一个事实可以肯定,那就是管闲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何?有资格管的或者缺位,或者尸位素餐,没有资格的去管,轻则挨一顿骂,重则挨一顿打,搞不好还会丢了老命小命,何苦来哉!中国古训说得明白:“出头椽子先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山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眼不见为净”,缩着脖子走自己的路好了。于是乎,不文明行为就畅行无阻了。

 

正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那位洋女子出头了。我猜测,她是出于习惯,或者因为忍无可忍,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是仗着金发碧眼,料定对方不会动粗。无论如何,此举对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个推动。你看,中国人都没有资格管,常常被质问“你管得着吗”或者“你算老几”之类,她一个外国人就更没有资格了。她也完全可以不管,反正这不是她的国家,管它乱成什么样子呢?但她却管了,而且那么执著,始终面带微笑,就是不后退一步。此举博得了许多中国人的赞许。近日又有老外说在中国最讨厌的是交通混乱和随地吐痰,又得到了一些国民的反思和响应。但愿从此以后,管闲事的人能多起来,造成声势,造成气氛,少来什么“你管得着吗”之类。一旦形成声势,形成气氛,那么,虽然“官家”不在,不文明行为也会随时处于被监视的境地而有所收敛。据说北京闹非典的时候没有人敢随地吐痰,因为他一吐,周围的人就会惊恐万状地用尖锐的眼光盯着看他,把他当作非典。气氛如此,那些习惯于而且十分爱好吐痰的人也就不得不有所顾忌。我想,什么时候,其他不文明行为也都遭遇这样的监督,我们的环境和社会就会有秩序得多,美丽可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