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加“全国知名作家看河北”活动。这活动咱河北还是头一次搞,邀请了北京、天津、山东十几位名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蒋子龙,还有《潜伏》小说作者龙一,诗人汪国真等。河北是我们“三驾马车”。关仁山是作协主席,兼领队,作家只有我和谈歌。那几日贼热,一干人马顶着热浪,去了石家庄、邢台、邯郸,可谓是边走边看,时间虽短,却也感受良多。

到各地先看“三年大变样”,感觉到力度都特别大。石家庄、邢台改造后的新貌已初显风彩,邯郸的十车道大街宽阔得令人惊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铜像展示了这座古城创新的魅力,椐说改革的“革”字,最初是指改绸布衣装着“皮革”胡服,以利打仗,这种解释有点新意。邯郸街上的路灯造型是一种箭一张弓,构思巧妙,张显了地方文化符号,令人过目难忘。

毕竟是作家团,各处更多的还是谈本地文化,都赠了些书。石家庄以西柏坡为主体,讲“新中国的摇蓝”;邢台有一个叫前南峪的村子,绿化搞得特别好,栗子树满坡,农民也富了;邯郸是古城,重点讲赵文化。中国现有的成语,有多一半都源出这里。他们编了两本书:《邯郸揽胜》、《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辑粹》,内容丰富,印刷精美,不光耐读,且值得保存。

边走边看,主要去处从赵州桥到西柏坡,再到英谈、前南峪,再到古石龙景区、邯郸博物馆、杨露禅故居、水府古城、广济桥。说实话,内容丰富多彩,但行程也真够累的,特别是那几天天奇热,面包车里矿泉水喝光好几箱。好在诸位作家常外出采风,都练出些功夫,没有谁掉链子,保证了活动顺利进行。还没等散伙,各大小报刊已报道出去。天津的龙一,因《潜伏》正火,天天晚上接受采访不让睡觉,后来头疼,吃两片去痛片好了。蒋子龙亦累,现在各地领导都年轻,一说都是看着《乔厂长上任记》长大的,这回终于见到蒋老师,很高兴,聊起来话题不断。诗人汪国真早就有一大批粉丝,汪老师现在也很帅,人见人爱的。我们“三驾马车”也可以,算得上是河北名牌,到哪都有人轮着上来和我们三人照相。此外,看完一处还得现场写字。好在我这二年在书法、诗词上下了些功夫,见景生情信手而来,倒也不为难,只是时间太紧,在赵州桥写了对联“李春人何往,赵州桥犹在。”人家追到大门口盖印章。

西柏坡我是第三次来了。说点新感受,就是那天晚上住在那。开始大家还疑惑这有宾馆吗,等到去了都不敢相信,湖边的新宾馆,是好一大片公寓式的楼房。楼内房间全部为单间,环境极好。其实不光我,作家们到每一处不太在乎房间内设备多么高档,但比较在乎住单间,方便,互相不干扰。现在城里的大宾馆除了高级单间,多是标准间,我总也不大明白,开会或公事外出,为何两个同性住一屋就叫“标准”?西柏坡的新宾馆与日本的宾馆相似,房间可分大小,档次可分高低,但均为一人独住。这座宾馆看来很受欢迎,因为转天早上,湖边有许多游人在散步。过去来西柏坡是来了看,看了走,现在把人留下来。值得各地学习。

英谈是邢台县的一个小山村,是个“古石寨”,黄巢起义时在此扎过营盘,后“营盘”演变成“英谈”(说法一种)。此村的街道房屋全部用石板石块修成,而且有不少石楼,依山傍水上下错落,下家房顶即为上家院子。景致古老,岁月悠长,是画家理想的写生处,拍电影、电视剧的好外景地。

到了邯郸的古石龙景区,走进如兵马俑似的大棚里,就谁都解释不清了:一大九小十条“石龙”,排列地下。最大的长300余米,堪称天下第一龙。当然,硕大的龙头是后来人工做的,但龙身龙爪显然是天然生成。有专家说是古河流冲积而成,也有说是附近墓葬的附属品。不管怎么说,每条石龙都有1米左右长的一节节灰白色砂岩石“脊骨”,远远望去,鳞次栉比,甚为壮观。

搞名家看哪里活动,然后出一批文章结本书,历来都是好点子。主办方花点钱,还是很值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名家请来。这次河北请得不错,子龙先生是推掉别处的邀请过来的,汪国真没等这边结束,河南就来车接了,龙一已出来好多天了,他说这回到家就躲起来哪都不去,好好歇歇。

这团里,除了蒋子龙,我岁数最大了。几天跑下来,总的说还行,但也有些乏。不过,我比较注意少喝酒。可在邢台见了姜德果,他在承德好几年,又是河大中文系我的学弟。虽然他当了书记,见我这学兄、老友,还是很真诚很热情,那天中午就多喝了几杯。完事上车睡一会,就过劲了,接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