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随中国作协作家访问团从台湾返回时,我们在香港停留了三天。团长陈建功直飞北京,让我临时当领队。于是到了场合,我就得多说话,感谢香港作家联合会的热情接待等等。同时,也主动跟人家聊点什么,显得亲热。说实话,作家外出,谁都不愿负责,越省心越好。

我就发现,香港方的主要人物王先生(且隐真名姓)心情不爽,而且不是一般的不爽。相处了一天,彼此也熟悉了,倒是王先生主动讲了是怎么回事:原来前不久他花大价钱(贷款)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的大房子。按先前香港房地产的行情,装修后或稍等等,等那个地方的房价上涨,只要一转手,就能获益。香港许多居民都这么炒房,已有好多年了,大家都司空见惯。

不料出了新情况:香港特首董建华为解决房价上涨的问题,决定加大公屋(廉租房)建设,每年推出8.5万套。消息一出,房价顿时大跌。这么一来,王先生可就麻烦了,那套新房若出手,干赔。不出手,贷款还不上,利息还要照常付。真是左右为难,按王先生的话说,就是坐在这喝茶,都时时刻刻在往外搭钱。

很显然,那时香港人谁手里房子多,谁损失大。手里捧着热馒头,扔,扔不得,不扔,烫手。不过,当时我听了觉那是香港的事,跟内地没大关系。咱们那时许多新建楼房还卖不出去呢,不是有顺口溜:“炒股的变成股东,建房的变成房东”嘛。

可想不到,香港的那场戏很快就在我们这边上演了,而且演成了大戏。只不过眼下只演成了第一幕,即炒房,炒得房价飚升不止,百姓不满,政府着急,房价已从一个经济现象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房价高,莫非房子建得少?当下神州大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是新楼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须夜晚,看灯光方知,住者人少。其中奥秘不言而喻,房价高了,房产商获暴利,炒房者获丰益,地方卖地皮,得利还升高GDP。

从当年凭票凭本买粮买菜,到今天吃什么都有,只怕你吃不下那些好东西,穿不完那些新衣服,坐不惯太舒服的轿车。中国人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本已喜笑言开心……

但没想到一个房价,把这一切都搅乱了。年轻人结婚需要新房,流动人口需要租房,老人也想改善住房。可只要一沾购房租房的边,莫要说低收入者,既便“中产阶层”都头痛。迎着房价“高峰”买,顿时成为负债者,迎着“高峰”租,眼瞅着租金翻跟斗。迎着“高峰”改善,银行一看年龄,免贷您啦。

从“国十条”、“国五条”到“国八条”到限购,国家调控的手段不可谓不多不严,但房价仍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狂奔放纵而不顾大局不顺民意。现在就看今年这“一千万套”和随后年里的多少千万套了。而眼下这“一千万套”的关健,是与各级政府立军令状,责任到人。以往的经验表明,政策再好,也需要有人去执行,这“?@行力”很重要。

两会前夕,温总理与网民对话,其中谈到抑制高房价,他说他是有信心的。这对老百姓来讲,是很大的鼓舞。当然,对房价而言,也不是说越低越好,只希望价格趋于理性。后来,我又在一次活动中见到香港王先生,他心情很好,也不说房子的事。我也就没问,但从侧面得知,那边的房子情况是,有钱,想买豪华的,有。中产的,买一般价格的,也有。低收入的,有政府提供的廉价官房。这么一来居者有其房,大局平衡,小小不言的谁炒一下就无所谓了。

(写这篇小文是想提供点信息,如果相信政府能把房价调整下来,手里若房子多,应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