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这就是巧合了:那日在安阳午后看殷墟遗址,天就阴冷并下起小雨。傍晚上车以为回宾馆,不料又转到一处。暮秋寒雨中看墙上的字:袁林,袁世凯墓地也。众人说,看袁林逢如此凄凉败叶,倒像是老天先开讲了。

公元191666日,袁世凯在北京病逝,北方下半旗致哀,西南诸省悬旗致庆。袁世凯生前曾苦恼自语:“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他年“息肩”之后,应“扶柩回籍,葬我洹上”。“洹上”,指他被摄政王载沣 “开缺回籍养疴”在河南漳德(即今日安阳)北郊居住的地方,因前临洹水,故曰洹上村。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老袁的老家是河南项城,故人称袁项城。安阳在河南北部,项城在豫中南,两地相隔甚远,如何死后不葬故里葬这里?原来,这其中有一段故事。椐说,袁世凯因葬母之事曾与同父异母的大哥闹翻了。袁世凯的母亲是侧室,在天津去世后,袁世凯把灵柩拉回了项城,要埋入祖坟。不想却遭到了大哥袁世敦的激烈反对,说侧室不能进祖坟。最后袁世凯也没辙,只好另选坟地埋葬母亲。从此,袁氏两兄弟就恩断情绝了。所以,袁世凯日后“养疴”以及择“葬地”,就决不会回项城了。

再有就是老袁有“安阳情结”:19069月,北洋陆军在彰德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操,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是当时两名阅兵大臣中的一员。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军事实战演习。两湖军驻汤阴北,取攻势;直隶军由段祺瑞统领,驻守彰德城南,逆击之。当时,参加演习的战马有5000匹、战车1500辆,被精选出来的北洋官兵有4万余人。各国武官、驻华使臣以及500多名记者齐聚彰德,观看了会操盛况。军旗猎猎,喊声震耳,观操人称赞不已,观操台上袁世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至此,老袁声名大振。而日后其勃勃野心和朝权得意,或许与此就有重要的联系。

在秋雨中看,袁林显然是参照明、清帝王陵墓格局修建,有照壁、石桥、神路、牌坊(由日本进口水泥筑建)、石像、碑亭、享堂、墓门、五供和墓台。墓园的前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墓园部分以西洋风格为主。袁林乃“袁公林”的简称,俗称袁坟。19166月袁死之后兴建,19186月告成,耗银 732754191厘。民国政府出资50万,余下是袁的旧部们捐的。

为何叫袁林呢?据说,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但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却不以为然,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于是,袁世凯墓就效仿“孔林”、“关林”而称“袁林”。传说早在登基之前,迷信的袁世凯就请算命先生给他测了一个字,当时他写的是一个袁字。算命先生说这个字是吉头哀尾,表示袁世凯不得善终。这番话着实让一心盯着皇帝宝座的袁世凯烦躁、郁闷了好长时间。

1952年,***走进了袁林。一行人议论袁世凯的是非之时,有人提议把这坟头给平了算了。***却说,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就这一句话,袁林就留了下来,否则,可以肯定,这些建筑早就没了,这里会成为河南这个产粮大省的一片麦田,麦浪滚滚,连天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