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京剧,常盯着戏曲频道看。岂料高兴愉悦的同时,又看出点难受劲来——如今液晶电视清晰度高,画面又大,与演员近在咫尺,一个近镜头,上年纪的旦角名家,顿时老态毕露,简直让人无法睁眼。

 

  空口无凭,有例为证:春节期间《凤还巢》豪华版,是难得的强强合作。若坐台下十排二十排或楼上包厢,台上甭管老少,看谁谁合适。可电视不行,近镜头一打,抬头纹都看得清清楚楚,更何况六、七十岁人,怎么扮也和戏中的人物差距太大。本来叶少兰扮的穆居易就够勉强了,等到了洞房一折,元帅、公公、程浦与穆争辩半天,最后的关键就是看红帐里的程雪娥到底长得漂亮不漂亮。结果担心什么出什么,前面李胜素扮相那么美,这会儿帐子一打开,变成了梅葆玖先生,先生一抬眼……实话实讲,我和我爱人都从沙发上蹦起来……

 

  绝非对梅先生不尊重。我俩都是梅先生的粉丝。可能就是太喜爱了,又加上剧情推到那份上,所以才受不了这个不太适合先生年龄的角色扮相。试想,如果一个70多岁的电影演员,硬让他演17岁的少男少女,就是观众能接受否,他自己肯定不干。戏剧与电影同理,终归也是表现各种人物。演员神、形与剧中人物越接近,效果就愈好。好多影视演员年轻时很漂亮,岁数大了,就改演老年人角色,观众一样喜欢。

 

  京剧是舞台艺术。在影视未介入的时代,舞台艺术靠了化妆手段,是可以不计年龄容貌的。那时剧场条件差,观众坐在后面,远远的遥望,累得脖子焦酸,也看不清台上人的眉眼;坐得太近,一二排正中,吃土。偏侧,看演员半个脸,外加侧幕条里乱哄哄,全然静不下心。只有中间那些甲等座位或包厢,才能最大程度地欣赏舞台上的各种美感。布景,看去颜色得当立体明显。人物面容,轮廓舒朗,或浓眉大眼,或柳眉杏目。我年轻时当文化局长,话剧团、京剧团在排练场彩排,面对面地看。外人觉得我有眼福,其实我是没办法,不去不行。原因就是距离太近,看道具道具假,看角色角色假。老头老婆,脸上的皱纹黑道清晰可见;少男少女,浓重的长眉下,还有一段他们自己的真眉毛,看着不舒服。有一年在唐山评剧节看《秦香莲》,坐头一排边上,抬头就是文武场,叮叮当当,结果一场戏下来,一点也没觉出秦香莲苦来。

 

  现今每星期看电视“空中剧院”,就想,当今到了京剧与电视密不可分的时代了。电视画面越来越清晰,演员与观众零距离。你一亮相,成千上万的眼睛就盯着你,比相亲看得还仔细。谁眉梢有颗痣,谁脸颊有道痕,谁牙齿可能磕瓜子磕出个小豁,谁的牙根有点稀疏……这些在剧场本可不计的细微,在这里却只直影响了演员的形象。更何况旦角,别说岁数大了扮相差,只要身形一上,你怎么会做戏,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回事。

 

  说这话题绝不是说京剧旦角年龄大了不能上电视。而是说要看你演的什么角色。演《穆桂英挂帅》,太年轻还不合适。而像《锁麟囊》、《春归梦》、《望江亭》、《状元媒》,尤其是有小生对手戏的,旦角最好还是让年轻人演。而一旦搞名家演唱会,则是年龄越大越有优势,只管唱来。当然,话也别说得这么绝对,或许可以和电视摄像达成一致,录像、直播时,不打近镜头。但有点难,你是主角,一场戏下来都看不清眉眼,像是坐在20排以后看的,电视观众会问:机器有毛病、不会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