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上学时数学挺好的,可能后来不用则废,就越来越不会算账了。包括日后每次调整工资的细节,都弄不大明白。也不想弄明白,太费脑筋。就相信组织,错不了。据观察,像我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
但我还能记得一些当年下饭馆的费用及变化。1985年春节前,省文化厅来人,我们在裘翠楼订了一桌,挺丰盛,高档菜有红烧大对虾,多少年没见过。那一桌费用是50元。与日后比,当然是相当便宜了。但那时人们普遍才挣七、八十元,那么一算,又够贵了。
记得饭店包桌从50元到100元,再到120、140、160、200后,相对稳定了一段。特别300元一桌时,稳定了许多年。在这期间,工资增长 的快,物价没涨,房价还低。那会儿工薪阶层很是快乐呀。房子有的住,孩子念书也没大花费,一家人下馆子撮一顿,花个几十块,乐陶陶。那时还没提幸福指数,要提,可能低不了。最有代表性的是说天津物价怎么怎么便宜,北京人都到天津办婚宴。不光吃好喝好,连路费都省出来。
包桌大概是300元以后,风云突变,400、500几乎没怎么站住 ,一下就跳到600、800、上千。眼见 “菜单”不断更新,有的店家来不及印索性手写或用纸盖上再标出新菜价。10多元的菜这会子几乎都翻一番,个人请客,看菜价,真眼晕呀!
可为何饭店生意却反而红火呢?这谁都知道,火就火在公款消费上。这次各部委晾“三公”经费,好多家都迟迟不露面,很明显,是有点底气不足。过去常讲一个词星星之火,如今夜幕降临,在京城街上一看,大小酒店灯火辉煌,那阵势绝对是燎原大火了。
物价这个事,多少年来都属于回避的话题,意思是咱们国家怎么能有这个问题呢,那应该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但最近从上到下都不再讳言了,说明一是这事上出了些麻烦,秃子头上虱子明摆着,回避不开。二是只有正视问题,采取措施,才能解决问题。这就好,这就叫实事求是。
房价这个事有点按下葫芦起了瓢,一线城市才稳中有降,二三线城市又涨起来。还有就是日常生活用品,豆腐脑油条啥的都涨一半,那不是百分几点几,是百分之五十。十年前我住的这小区管道液化气每立方3.5元,现在18元。咱也不是不让人家涨,但要不控制,涨到80,楼里估计就得生炉子了。可别以为那物价会理智自醒,企业和个人做生意都一个理,钱不烫手,韩信点兵,多多宜善。
1984年我发表一中篇小说,稿费452元,那时我月工资49.5元,相当于9个月工资。现在只有少数?X物能达到千字一百(元)。一个中篇4万字4000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
但那时一台12寸的日本原装小黑白电515元,相当于当时10个月工资。一台洗衣机400多,一台国产冰箱2000多元,都不是一两个工资能买得起的。要是这么一看,有些工业品的价格,如今又是大大降了。当初谁结婚要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得省吃俭用好几年,还得攒一年油票,好做婚宴饭;现在油有的是,跟拎桶水似的往家拎;当初拿100元大票买小东西,人家都没法找;现在出去随便一转,就没了。还不敢光临熟食店,一只烧鸡,一块牛肉,再来点啥,恐怕一张“大团结”拿不下来;过去想做件新衣服,又攒钱又攒布票,现在地摊10钱一件,也一样能穿;过去孩子念书大人谁上心,现在大人比孩子都操心;过去夏天最好吃的是小豆冰棒,现在都是啥,我都叫不上名来。坏啦,我都说乱了,我就说自己算不好账嘛,快拉倒吧!
但令人高兴的,是如今政情透明实事求是,上下都正视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中央、地方下大力调控房价、平抑物价。这就让人看到希望,并充满信心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