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狩”,这个词原意本来很简单明了,就是说去北方狩猎。但自从宋徽宗被掳到北方,史书称“北狩”,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就变得复杂了。后来的皇家又跟着学,咸丰逃到避暑山庄,称“北狩”,慈禧逃到西安,称“西狩”。一个挺好的词,变成了一块遮羞布。

    真正的狩猎,是高兴的事,带着猛犬,骑着骏马。拉弓射箭,开怀畅饮。烤全羊,烤羊肉串,烤羊腰子,还有烤大蒜?估计那会儿没有。但“北狩”不行,北狩时人变成惊弓之鸟漏网之鱼心事重重,没被人家当雀儿猎射了就不赖了,哪还有心思驰骋旷野,还是猫在屋里琢磨点事吧。

    说起这话题很有意思,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是“天子守国门”。责任重大,用旁人不放心,干脆自已带队抵御入侵之敌得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命不济,但在危难之时,一不迁都,二不去哪“巡狩”,而是说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登上煤山吊死了。那意思是咱失职啊,死个球吧。可既然无颜面见祖宗,还不如不死不去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找个地方先躲躲再说。

    老何一番话,可惜点不醒树上吊着的人。但是否可以这样去思考:领导人一旦南巡,普天之下局面就比较好。你看,康熙、乾隆都是南巡嘛。而一旦北狩、西狩啦,没准大局就出了麻烦乃至大麻烦了。诸位看官博古通今,您不妨回想一下,这种事不少,或许还真有点道理呢。

    这大概与我们神州大地的地理及经济有关,北方苦寒之地,难以富庶;南方温润,一年两熟,多有鱼米之乡。“天子守国门”,面北执戈,保护的是身后南边。天子失国门,要末自杀,要末跑,往哪跑?还是尽量往荒凉处跑,把敌人引到不毛之地,也好为南边重整队伍争取时间。当初崇祯死了,李自成往南边跑,可倒好,让清军一路追去全给平了。还有近代蒋介石、张学良从关外往关里跑,再一路跑到蜀地,结果大半个中国都被日军铁蹄践踏。还得佩服咱红军,虽然最初“北上”是第五次反围剿出了问题,但当外敌入侵的关键时刻,还是一无反顾的北上抗日,去守国门。

    这么一来,莫不是说咸丰、慈禧没往南跑,还有点责仼心?ON、ON,不是那么回事。不论是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当年都是从天津大沽口登岸,然后攻天津,过杨村、廊坊一路杀向北京的。天津在北京东南方,是京杭大运河途经之地,康熙、乾隆南巡以水路为主,皆经此南下进山东而江苏浙江。咸丰慈禧这两口子别的不行,但逃跑有道行,他们才不往往枪炮堆里钻,哪消停往哪跑。慈禧比咸丰更精,老狐狸,跑得更远,一路往西,如到西安还不停下,那就不是“西狩”,而是去西天  “取经”了。

    当然,最可怜的还是宋徽宗,“北狩”一去不复还。椐史书记载,徽宗北狩,许久没有得到中原的音讯。有一天,他心血来潮,亲自下厨做饭,煮肉,让人寻些调料茴香来。下人找来了一包茴香,打开纸包时,宋徽宗惊讶地发现那包装纸上有字,竟然是南宋朝廷的一张敕书。内容是,高宗赵构已经在南方即位。徽宗因此大喜,感叹道:“茴香者,回乡也。岂非天意乎?”可哪来的天意?终究他也没能“回乡”,只能尝尝茴香的味道。

    比较可气的是咸丰,现在看是他爹道光看走了眼,这家伙的能力真不如他兄弟奕忻。起初,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杀过来。咸丰一没发布诏书,动员军民;二没增派军队去守天津海口。却在圆明园庆祝他的30寿诞,接受百官朝贺,还连演四天庆寿大戏。往下这咸丰又没有政治韬略,战和不决,小胜即骄。打了败仗,签订《天津条约》;略获小胜,又撕毁《天津条约》;支持肃顺、载垣、穆荫一伙,将英使巴夏礼等诱擒到北京(据说关在圆明园),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咸丰逃到承德,按说该反省自己,赶紧做挽回局面的事吧。可他呢,都火燎眉毛了,还忙着贪女色、丝竹、美酒、鸦片。《野史叟闻》记载:咸丰钟情于一位寡妇曹氏,山西人,长得秀美妖艳,妩媚动人。入宫以后,帝最眷之;咸丰爱看戏,爱唱戏,有时还粉墨登场。“北狩”以后,几乎每天都要戏班承应,有时上午刚听过花唱,中午又传旨清唱。天暖之后,就在山庄“如意洲”临水看戏。他还贪杯,一饮即醉,一醉便闹。同时他还违背祖训,吸食鸦片,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纵观他的行为,实属中国历史上败家子皇帝之一。他死在“北狩”之中,倒也是合了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