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修复之初,我就多次去看,揣摩日后该是何等模样。待到将完工,围上了,于是愈发盼着一睹风貌。端午节前一天,与老伴同往,见已开门迎客,甚喜。毕竟这辈子与书本有缘,而这里面供着 “万世师表”,于是就恭恭敬敬的拜谒老师。

文庙的匾额须细看,但最好先别念。哪个字不认得,或念差了,都不好。如西面牌楼内额题“道洽八埏”,这个“埏”字,心里就没谱。回来一看,早年的《承德文史》(1983年第一辑)写成了“道洽八挺”;《承德文史文库》中,又成了“道洽八延”,都弄差了。“埏”音延,“边际”的意思。八埏,大意是说这道路通得很远很远。确实是,人生之路若想道路宽远,就需要有文化,就需要多读书。这庙里供的先贤先儒,乃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榜样。试想大凡世风日下之时,多有走邪门歪道之人,究其源由,无不是不读书或读了书没往心里去,于是就把持不住了个人的行为。

棂星门这个棂星,指天上的“文星”,按今天的话讲,是主管文化的官。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我估计,日后本地参加高考的学生,既便自己不情愿,家长也得带他进一次棂星门,讨个吉利,然后再临泮池,过泮水桥。

泮这个字音畔。很容易读成半。这泮池泮水桥大有出处:泮池,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一个学子身临泮池人过泮桥,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后世于此还有许多讲究,总之是令天下学子心神向往的地方。京剧《二进宫》里杨波唱得好:十载寒窗,九载遨游,八月登场七篇文章……”放在当今,学生们受的累,一点也不比古人少。南京人过年过节逛夫子庙,就有考生和家长为祈求好成绩,或将心愿牌挂在大成殿里孔子画像围栏上,或触摸孔子像的双脚和衣角。导游和工作人员又编出“左清华,右北大,摸摸衣服上哈佛”等顺口溜。天长日久, 孔子像的双脚和衣角已被摸得锃光发亮。

但咱热河文庙的孔子像是只能拜不能摸。因为咱这尊像在大成殿正中的高台上,够不着。而且,这是尊彩绘像,也摸不得。那天讲解员说这尊像是从曲阜请来的。从孔夫子老家请来的,是最正统的。

咱们请的这尊像与平时常见的孔子像和影视形象都不一样。前一阵引发争论的立在长安街上的孔子像,以及书上的孔子像,多是素面孔子,束发包巾,显然是孔子当老师的形象。但孔子还有另一种形象,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即帝王形象。

咱们这儿就是帝王形象的,很威严。当然这是后人想象出来的,是为了提升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就是这种形像,还有细微处不同的,一是露两颗门牙的,另一种是微笑的。露出两颗门牙的,古人认为这样的孔子更接近仙界;而抿嘴微笑的,则体现孔子的亲和力。咱们请的是前者露门牙的。

各地重修孔庙塑(请)孔子像,因情况不同不求一致。咱热河文庙是乾隆朝建的,选择与曲阜孔庙一样的圣人像,是有道理的。不过,据我所知,北京孔庙大成殿只有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没有塑像。而热河文庙,从史料上看,当初大成殿也是只设牌位不立塑像。《承德府志》里,有关文庙的记载是列在“学校一”(卷十一)中,其中在花费中列项很细,有“其应用造龛案、神牌、笾豆、供器及乐器、舞仪……”并无塑像,且当时上旨讲明是“仿照内地规制”。这个“内地”应该是指北京孔庙。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今天从曲阜请来一尊孔子像,从而使这庙的内涵更丰富,进而增加承德的历史文化厚重感。

热河文庙博大精深,还有待再谒三谒至常谒,以求从中寻得中华文化的精华,启迪思智,造福社会,修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