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那天早上,晴空万里,忽然想起头沟兴隆山有热闹。先前也没去了,估摸个大方向就开车前往。从高寺台奔头沟的路况太差,坑洼不平,半途中停下打听,说跟前面的车走就是了。前面车在哪?只有卷起的尘土,对,往尘土里钻,就错不了!

头沟镇挺繁华的,出街口时有一对立方“把门石”,挡了大车,也让不少小车新驾手发怵,只恨车身肥。钻出去,离敖龙寺就不远了,倒也奇,尘土也就不见,但见前方路边、地里摆的都是汽车,山上山下都是黑压压流动的人群。知道的,是这里时逢“三月三”,是个大节令,不知道的,还以为开乡村世博会,哈哈!

情况不明,不敢往里钻,远远把车停了,挤进街里,就领略这个盛况空前的庙会和大集。货多,不光一般集上卖的东西全都有,还有临街搭棚的饭馆,炊火腾腾香气西溢,吃得人们满口流油,酒醉春风。偶听到身边有人打招呼:你啥时来的?我昨晚上来的,昨晚上才好呢……

真想听听咋个好法。但人流滚滚,身不由己,就来到山脚下(还是庙侧面)。很陡的山路,两边全是清一色卖香的,大姆指粗,一两米长,人们买上几捆,抱着扛着就奔上去。上面的戏楼正唱大戏,不知什么戏码,但庙门前烈馅腾腾,则让我心动:没有香炉,只有香“山”。先前燃烧的香?看看如小山的香灰,可以猜个大概,太多了。在这里,全然不见平常庙里人们点上几柱香站立默默祝福,人们将香整捆整抱的香扔到“火山”上,就在熊熊烈馅前急匆匆说着走着跑了。不跑不行,方向不定的春风把火与烟刮成飞龙,远远的都觉出热,不可离得太近……

山上山下街里街外,音乐声叫卖声,更多的是笑声。我仔细看,来的主要还是周边的村民。看他们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和出手大方,以及一家家开车携老带幼前来,我猛然间就有了一种感觉:这种场面与形式,应是一场叙事宏大的山地祭礼,这种祭礼可以追溯的很远很远,远到几千年前,但又追到离这不很远的牛梁河:红山文化的祭坛,该是今日的盛祭的始源。从那以后,人们对天地产生一片敬畏之心,献上最好香烛食品,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是亘古难变的大礼。说难变,是因为多少次就要变了它,要灭了这把祭火,要把天地说得渺小无足轻重。而结果呢?行不通。人流滚滚,香烛漫天,表明了大自然终究是人类的母亲,这个道理是不可改变的。而顺应了天理,取得了民心,改变的则是民众的生活,换来了他们对当下对前程的喜爱与期盼。

关于“三月三”、“李老爷”等传说,网上一点全有了,不必我再添笔墨。写文章要有奉献精神,得为读者干点实事。我想说敖龙寺这个“三月三”,不错,可以做得再大一些,不就限于那一两天(也许人家已经做大了)。但从路况看,高寺台至该地的路,可该修了(也许就要修了)。如今不光城里,就是乡村,在家憋了一冬的人,到了“三月三”,都想出来看看春光。今年若不春寒,这时杏花就开了。就是差几日开,走出来,来到这里,也让人大开眼界。

《老何妙文》现今有众多热心读者,我写着既高兴又小心。写了一个地方,人家去了,一看不那么回事,就不合适了。所以,我就再多说一句,“三月三”,敖龙寺带有原生态的场面,很值得一观一逛;但有一段路况较差。刚买的新车,手又生,到时候开着心疼加紧张,不如等路修好了再去。反正年年都有“三月三”。对啦,听说从市里过去还有一条道,我没走,啥情况,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