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8岁上山下乡到塞北。那18年里,在天津我住过两个地方,一半住老城里,一半在黄家花园(地名)。前者顾名思义,就是曾有城墙围着的地方;后者是原英租界。当然,“租界”那时早没了,但建筑留着氛围尚存。现在,天津旅游名牌之一,就是各种西洋建筑,都重新整修粉饰一新。


  天津老城里四四方方,街道正南正北。你打听个道,告诉你往东往西。在这里方向感与北京相同,生人只要记住方位,一准迷不了路。租界则不然,依海河之弯长长短短不分方向,打听道只能告你往左往右,或说你一直走第几个路口向哪边转。外地人一听就迷糊了。住宾馆出大门心想不下便道转一圈总能回来吧,嘿,多数您准转不回来。包括我,有一次搭车回津,渤海大楼前五个路口,迎面红黄绿一排六个灯,司机揉揉眼问:咱看哪个?我说我也不知道。


  老城里是大街小胡同四合院。我小的时候,还都是按原状住。别看胡同很窄,里边的院子都挺大。后来兴起隔小院,等于大院里套小院。房子原本是传统的四梁八柱青砖小瓦,等到一套小院,盖小房小棚,整砖碎砖什么都有,就拥挤不堪了。甭说住,看着都不雅,后来城市改造,一古脑全拆了,建了一条仿古的鼓楼大街,余下都是高楼。现在或许说保存下来多好,但让那的居民说,可拆了,要不还得住贫民窟。


  “租界”里不管是哪国的,都是街道宽个人家院子小,多数干脆就没院子。临街或胡同有个门,进门上台阶,挺多有块小空地,就进楼。所以,住老城里小孩叫在院里玩,住租界叫在街上玩。


  租界的房子风格差别大,以我的感觉,英、法的房子比较宽敞,多有阳台,住着舒服些。日租界的房子窗户密集细长,光线差,隔音也不咋好。俄、德租界的房顶立陡,可能跟他们那边冬天雪多有关,不让存住,怕压坏了。但不管是哪个租界的房子,最早的设计多为一家一院。一楼两间客房,厨房,二楼大人住,三楼孩子住。还有地下楼,有小锅炉冬天取暖。


  等到我们住时,一幢小楼里少说也住四五家了。别的还好说,厕所就一个,所以如厕不方便。洗澡间大澡盆我小时候还能用,后来堵了坏了。当然也想,一家住一套小楼的日子那是资产阶级的生活,该一去不复返了。但没想到斗转星移,现在人们住得比那时好多了。别看那是一家住,面积并不大,一间一、二十平方米,加起来也不过百十多。而且采光不好。至于说有的照片上一个大院,宫殿般的一幢,那起码是民国重要官宦,那能有多少。


  天津老城里建于六百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筑城“设卫”,“天津卫”称呼就由此而来。总面积有155万平方米。跟许多老城一样,随着人口的增多,城里就住不下了,不少热闹地方都聚到城外。像现在有名的古文化街,是位于东门外;南市、“三不管”食品街,则是在南门外。


  天津的租界是1860年开始由城南划出开建,最多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部收回。其中面积最大的就是英租界。论环境,我住的黄家花园这一片,四下有一个民园体育场,在北京首都体育场没建之前,国家级的足球赛多在这踢。平时随便进,我们天天进去踢球。电影院有两个,一个是儿童电影院,五分钱一张票。小学三所,中学三所而且有名校耀华中学和男一中。游泳池是天津最好的,电影《水上春秋》里凡是比赛场面都在这里,冬天还有滑冰场。此外,大小商店书店一应俱全。还有个花园。主要街口有圆型建筑,远看像别墅,近看像商店,仔细一看,是公厕。下面水冲着,没味儿,一排人呈半圆型面朝墙蹲着,谁也甭看谁。老城里公厕所面对面,对面是熟人,你说打招呼不?这儿,也不是说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