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NBA最前线”的承德知青

                记者   陈建强  仇承轩
                                                                                                                   

       他远隔重洋,却经常在网上和承德的知青哥们儿见面。

  他年过花甲,却依然奔波在大洋彼岸NBA的最前线。

  他不辞辛苦,把NBA的趣闻传递给中央电视台,让全国的球迷第一时间看到NBA赛事的场上风云和幕后故事。

  他每年都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有他日夜思念的老母亲,有他魂牵梦绕的父老乡亲,更有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乡愁……

  喜爱NBA的中国球迷都知道,自2013年2月份起,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每周四晚开始播出一档新节目“NBA最前线”,节目除每周精彩赛事外,更突出NBA球员、球队、所在城市及历史文化。特别是一些NBA幕后新闻和NBA球员生活花絮等画面,随着今年“NBA最前线”的镜头一幕幕播出,一些中国球迷以前很难看到的画面,不仅给球迷们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还丰富了球迷们的篮球知识,让NBA的球迷们大饱眼福,大呼过瘾。

  拍摄“NBA最前线”这些精彩镜头的,其中一位就是他——从承德走出的媒体人田力。

  他与央视著名的篮球评论员张卫平组成了央视NBA最前线特别报道组合,由于张卫平指导已63岁,田力62岁,两人加起来已125岁,因此两位老将的组合被央视体育频道的同事们戏称为“125组合”。

  

  从下乡知青

  到驻美中方代表

  1951年,田力出生在天津,8岁时随部队转业的父母来到了塞外承德,承德的山水滋养了他,他在这里成长壮大。

  他永远也忘不了——1968年11月,作为当时承德一中的“老三届”,随着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他来到丰宁坝上的大滩公社小北沟大队成了一名知青。恶劣的环境,生活的艰辛,让这个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正是在坝上的经历,使田力不仅在这里锻炼了身心,磨练了意志,也与当地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72年12月,他告别了3年多的插队生活,成为部队的战士,在火热的军旅生活中,田力进一步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1975年,田力复员后来到承德石油机械厂工作,任电机车间钳工班副班长。70年代末期,停办多年的承德石油学校复课,因急需英语教师,学校决定不拘一格公开招聘。田力以英语和语文两门考试总分第一的成绩,被调入承德石油学校担任英语教师。由此他成为了承德石油学校百年历史上唯一的只有初中学历的教师。

  198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首次招生,田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承德首届电大中文班参加学习,并于1985年毕业。同年他又以承德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自学专科的考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承德,外语人才凤毛麟角,田力凭借自己的英语能力于1987年调入承德市对外经济贸易办公室工作。

  也许是由于他的英语水平,1991年田力公派前往美国,任中美合资华明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和中方全权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在订购作为中方投资的海外设备时,卖方提出支付田力1.5万美元佣金作为签约的报酬时,被他婉言拒绝,并借此以1.5万美元增购设备一台,为国家节省了资金。在美国工作期间,田力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以卓越的工作和领导能力,认真履行了中方代表的职责,维护了中方的利益,并圆满地完成了公派任务。凭着自身的努力,田力在美国一路打拼,不仅当过企业经理、公司老板等,还出任了美国休斯敦中国知青联谊会负责人,成为美国德克萨斯州华人圈里小有名气的人物。

  

  在NBA最前线

  完胜“三个背靠背”

  2006年,已经卸任国内工作的田力,将主要精力转到了中美文化宣传上,他在美国休斯敦成立了田野工作室,专题报道美国华人新闻。

  自小喜爱体育的田力对美国NBA联赛情有独钟,几年来,他拍摄了大量NBA专题节目及NBA比赛图片,因为自己当过知青和军人,田力拍摄的图像和照片,多以“知青老兵”的名字播出和刊发。田力拍摄的大量NBA图片和专题节目引起了央视体育频道的关注,2006年底,田力和他的工作室加盟央视体育频道,田力作为特派记者,专门负责NBA现场的报道。

  在NBA,最让田力感兴趣的是中国球员姚明和易建联,特别是易建联,从他加盟NBA起,田力就专门负责央视对易建联的报道。让田力最难忘的是NBA2009—10赛季中国德比之战,姚明首次和易建联对决,虽然只是姚明所在的火箭队和易建联所在的篮网队一次正常的常规赛,但从NBA历史上来看,还没有任何一场比赛能够如此吸引亿万观众的目光,两位中国人完全成了NBA赛场上的主角。

  “姚明加油!”“阿联加油!”呐喊声此落彼起,震耳欲聋。当时正在美国的国内著名影星巩俐也来到赛场观看这场中国德比之战,为姚明和易建联加油助威。海外华人情同手足的感人一幕,也深深感染了现场的美国观众,更让现场的田力感慨万分。

  比赛结束后,阿联与巩俐在体育馆的贵宾室里见了面。此刻,贵宾室里,谈笑风生,情深意浓,中国同胞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贵宾室外,聚集着大批等待签名的球迷,其中也有巩俐的影迷,他们均被拒绝入内。巩俐,中国著名的影星;阿联,中国的体育明星——眼前的这一画面又让田力这个老知青浮想联翩。田力不会忘记当年那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个牌子是中国人曾经遭受凌辱的象征,而如今在外国的地界里,几个中国人在贵宾室里侃侃而谈,而外国人却被拒之门外……此时此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田力心中油然而生。

  采访结束,田力驾车驶上哈德逊河畔的1号公路。纽约曼哈顿灯火辉煌,映红了半边天。他感觉有些热,随手打开了天窗,一股凉风袭来,让他平静了许多。望着后视镜里渐渐向后退去的一盏盏车灯,田力不禁感叹道:中国人啊,曾经遭受百年凌辱的中国人,你终于可以真正地昂起你们的头,真正地挺起你们的胸,趾高气扬,大摇大摆地上路了!

  在美国多年丰富的经历和娴熟的英语让田力在NBA报道中游刃有余。田力曾向我们介绍过这样一次采访经历——

  2012年的第一天清晨,田力得知了易建联即将签约小牛队的消息,当时正住在密西西比首府杰克逊的他随即接到央视电话,要他立即赶往达拉斯报道易建联的签约情况。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当日驱车800多公里,于晚上8点到了达拉斯,第二天立即投入采访报道之中。接连一个星期,他独自拍摄新闻视频素材200分钟,报道易建联签约新闻5条,撰写新闻稿件5篇,完成卫星传送4次。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如此生疏的城市,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即便是年轻的记者也未必能够做到。田力自我总结说,这些全是当年下乡当知青和部队当兵练就的,他还戏谑地给自己总结个公式:知青+老兵=NBA。

  这次由田力和张卫平组成的央视NBA最前线特别报道组,对两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将可是个考验,为什么?“最前线”报道央视是一周一期,内容不能重复还得有新意抓得住观众。为此,两个人可是没少动脑筋,好在田力是个“美国通”,张卫平是个“篮球专家”,两个人一拍即合,配合默契,发回央视的最前线报道创意新颖,精彩迭出,赢得一片叫好声,“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然而,其背后的辛苦却是一般年轻人也难以承受得了的。

  NBA赛季球队有3天3场的日程,俗称“三个背靠背”。张卫平和田力在报道中也遇到了“三个背靠背”,即3天报道3支球队的3场比赛。NBA球队背靠背坐专机飞,而“125组合”却是拉着设备开着汽车跑,3天跑了1500多公里。搜索信息,查找资料,联系人物,现场采访,撰写文稿,卫星传送……两人平均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这么大的工作量,用张卫平的话说,真够累!好在两人一个是篮球运动员出身,一个是知青加老兵,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三个背靠背”的报道。

  近日,他在QQ上给我们留言说,“125组合”已经完成了美国东北部4支球队和篮球发源地以及篮球名人堂的拍摄,国内观众会陆续在“NBA最前线”栏目中看到这些画面。

  

  家乡一方山水

  成抹不去的乡愁

  身处异国他乡,田力却始终惦念着自己的家乡,惦念着自己曾经插队落户的坝上地区。他忘不了坝上肆虐的白毛风,忘不了坝上低矮的土屋,忘不了莜面苦力咸菜条,忘不了土豆熬疙瘩白,更忘不了和他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自1995年以来,他每次回国都要去坝上看望老乡。2000年,他再次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丰宁大滩小北沟村,看着这里生活依然艰辛的乡亲,望着村小学摇摇欲坠的校舍,田力落泪了。离开30年了,当年的生产队面貌依旧,乡亲们依旧贫穷,他感慨万千,当场决定捐助6万元,帮助小北沟村建设新校舍。小北沟村知青希望小学于2001年7月20日落成,田力又一次回到这里出席新学校的落成典礼,并与曾在大滩镇下乡插队的柳士君、谭洁、王玉婷、李孝天、付云瑞、赵子全和王继忠等老知青共捐资3000元,为学校的30多名学生购买了书包和教学文具。一时,老知青田力身居美国不忘当年插队,捐资助教援建希望小学,在丰宁坝上传为佳话。

  那些年,年年回家乡承德的田力,深深为国内特别是家乡的生态环境所忧虑,也深为承德人民为保护北京等地环境而做出的贡献所感动,从内心里想为家乡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于是,他深入到承德农村生活了3个月,多次登茅荆坝,多次到千松甸,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以隆化县千松甸村为原型,与人合作创作出了反映承德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36集电视连续剧《千松岭》剧本,并在广电总局立项。

  千松甸村位于隆化县茅荆坝的一条沟里,武烈河的5个源头中的一个发源于这里。沟里森林茂密,植物品种多样,源头的水清澈甘冽,且水量充沛,田力在采访的过程中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他说,武烈河,家乡的母亲河,可有的河段却被私挖乱采,河道千疮百孔。此情此景,让他心痛。田力说,保护好环境功在千秋,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武烈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水源保护迫在眉睫。他在承德知青网上呼吁:保护母亲河,老知青行动起来,10年前在丰宁坝上立了重绿碑,再一起立个思源碑!他的呼吁得到了老知青的响应。他和几个知青哥们儿驱车来到了千松甸,在清澈而湍急的溪流旁选址,立碑,撰写碑文——

  武烈河,古称武列水,五源并流,浩浩汤汤,润桑梓两岸,泽黎民一方。亦曾轻舟帆影,渔歌晚唱。岂料植被多毁,断流洪荒。橡胶坝虽添新景,然百舸争流盛景不再,母亲河保护迫在燃眉……

  字里行间,浸透着海外游子与老知青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本文发表在2014年4月26日《承德日报<文化视点>》(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