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年 插 队 的 日 子 陈淑萍 每当回忆起下乡插队的日子,我的心中就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是苦?是甜?往事可追,昨日可留,咀嚼与回味那段经历的艰辛与甘苦,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1968年,根据上级指示,我们7个来自全省不同院校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还未分配工作就被派到兴隆县闫杖子公社李杖子大队二小队,进行插队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里是个相当落后又偏僻的山村,虽然距县城只有90公里,但当时既不通火车又不通汽车,我们乘坐解放牌大卡车近5个小时后,又步行了10公里才到达目的地。 就这样,听贫下中农讲“忆苦思甜课”,走“忆苦思甜”路,开始了我们的插队生活。 那是怎样的生活啊!每天,顶着星星出工,踏着月光收工。割谷子时,没等庄稼倒地,我们不是已割破了手,就是砍伤了腿。一趟下来,老乡们早已不见踪影,而我们却双手、双脚都被磨出血泡,溃不成军,累得够呛。好不容易熬到收工回来还要自己推碾子,烧火做饭……艰苦、严峻的考验迎面而来。夜晚,我们5个女生挤在一铺炕上。由于所住的房屋离牲口棚近,跳蚤这个不速之客经常光顾。我们受到了跳蚤“骚扰“,即使把裤腿、补贴口都系紧,也被咬得遍体鳞伤,苦不堪言。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吃饭成了我们的一大难事,我们几个轮流做饭,由于没有学过做饭,再加上使不好农村的大灶,吃生饭是经常的事。超负荷的劳动使我们顾不了那么多,吃两口便上炕倒头就睡。看着姐妹们日渐消瘦的样子,我这个知青户“家长”非常着急,得想办法改善一下伙食。 一次上山砍柴,我发现了木耳,于是摘一些下来,在无油无肉的菜里一煮,效果不错,同伴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也美滋滋的。于是每次轮到我做饭我都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活,如粗粮细做摊烙糕或趁夜间点着“明子”到小河旁去抓青蛙,偶尔一顿盐水煮青蛙成为我们的佳肴美味。我的这些看家本领使我很有人缘,同伴们都爱吃我做的饭,小屋内渐渐有了笑声。因为能吃饱饭才能有力气应付第二天的劳动。 那是怎样的劳动锻炼啊!盛夏,我们头顶烈日,到田间去除草,耪地。闷热的天气使人一动就大汗淋漓,胳膊被太阳晒得火燎燎地疼,没几天就脱一层皮,不过这比起压绿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当时,每到夏季,村民们总要割一些山上的野草沤在池子里,让它自然腐烂,等来年再作为一种肥料使用。这种野草由于漫山遍野到处生长,高矮不一,草丛里经常茂着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割草时被翻出来,毛茸茸的,吓得我们直叫。几个胆小的女生由于害怕,手不停地颤抖。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衣服一旦被这种野草枝刮住,就会被染上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一天下来,胳膊、腿被尖刺扎得钻心地疼,疲惫不堪的我们终于熬到日头落山,一进屋便再也不想动。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艰难,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学会了苦中作乐,学会了很多本领。 在当地,农民送粪都用驴驮。送时赶驴,回来时骑驴。看着老乡们骑在驴上那悠闲自得的样子,我羡慕极了,于是学着他们的样子骑上去。刚骑驴时,驴不听使,稍一犹豫就被摔倒地上,如此反复几次,我制服了它,骑了上去。我当惬意地赶着驴往回走时,心中顿生一种自豪感,激动之余便哼起了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头志昂扬……” 有人说,苦过之后,再来回味,许多苦,也就成了充满激情的一种享受。这话一点不假。每当回想起那段插队的日子,我都感到那是我所得到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经历使我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每每遇到坎坷时,无形地就增添了一份坚强,一份勇敢,一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