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忘不了那次在我们工作的中学里最后的聚餐。       夜阑更深,两张课桌对在一起,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碗、茶缸、饭盒盛着最廉价、最普通的菜蔬……       九个人,九双眼睛里眷恋的目光,牵出了缕缕情丝,传递着惜别的感叹,诚挚的共勉,深切的叮咛,推心置腹的告诫……此刻,九颗心扉都敞开着。       毕业时,我们都毫不犹豫地服从分配,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在中学里开始了我们的人生之路,但是,这条路比我们预想的要艰难得多……       不是我们太“天真”了,社会本身就不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体。也正是由于这份艰难才造就了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冬天劈柴、抬煤、生炉子,我这唯一的女同胞“当然”地袖手旁观;回一趟在城里的家,返校时我带的东西最多,可我的车上总是空的;有时“懒”得我连车也不骑,随便地坐上其中的哪辆自行车,都能稳稳地带我返校、回家——几十里的山路啊!不愿做饭时,我就去分吃他们的那份,高兴时,我又包上好多饺子,他们也就毫不客气地同享。坐在一起,儿时的趣事,工作的甘苦,生活的开心与烦怨无所不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单调的生活让我们这个年轻的集体给活跃起来,朝辉中的村路上有我们奔跑、跳跃的身影;夕阳下的滦河边有我们垂钓、散步的闲情。惬意吗?满足吗?不,未曾有过的失意、寂寞、思恋之苦充斥在每一个人心间,只是我们更懂得怎样才能填满这段“只属于我们”的时间——用学习、用工作、用自身的不断完善。       漆黑的夜晚,一盏孤灯显得格外耀眼,那是我们聚在办公屋里判作业、备课、学习;星期六的山路上,少了二三辆自行车,那是我们中间的他或她留下来利用星期日给学生们义务补课。我们爱这些朴实的孩子们,就象爱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一样。看着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为人师表的良心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站在这些学生面前,个人的恩怨、苦乐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值一提。学生需要我们,我们也不能辜负这一颗颗晶莹的心啊!于是,无论是白天、夜晚、校园里、办公屋中、课堂上……无处不撒下我们热爱学生的滴滴心血。       这就是我们——一群既愤懑世俗又不肯误人子弟,既“玩世不恭”又认认真真地做人的“自食其力”的青年。       终于,我们中间也有了“幸运儿”,只是没想到高兴的离别竟也这般心酸……       有人提议彼此之间按同胞骨肉间的称呼,于是各自报上生辰年月,我排在了上有兄下有弟的位置。蓦地,深深的愧疚之情涌上心头。在过去的日子里,为妹,我得到的太多了;为姐,我给予的太少了,而机遇又不可能再给我补过的机会,我只能带着这份愧疚——这份财富,走至永远!       一声鸡鸣使我们一惊。时光啊,请停留在这一瞬间,让我们多享受一刻这无暇的情谊,多品味一会儿这情谊的甘甜。今天就要分手,愿此夜长些、再长些……以后,我们各自还会有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伙伴,但能否还有今天这样的挚笃纯情?三年了,忘不了那次“最丰盛”的聚餐! (此文写于198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