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的特点    (与朋友商榷)

我认为,《竹枝词》近似于《七绝》,又不似于《七绝》。因为它首先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其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白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明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

这里特别应提及的是,竹枝词格律宽泛,并未破坏诗的韵律美。相反,从刘禹息白居易以来,历代诗词大家都喜欢它,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诗风明快,诙谐风趣。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

竹枝词缘于纪事,举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可以认为,竹枝词所反映的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名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沓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鉴于以上的原因,您的词作已经很好,无有挑剔,只不过第二首和第四首的第二句的韵和第一句的尾韵再和仄一下,就完美了!说得不对请老师原谅。      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