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归忆青春·承德知青写真集》有感

秋风

捧起这本记录着老知青青春经历的集子,亲切无比,也激动不已。因为我同作者有着一段共同的人生经历,曾经在同一片土地上劳动、生活过,在那里一群青年学生迈出了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

六十年代末,我们的年龄大都在1520岁之间,正是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纯真、浪漫、激情而又冲动。在那特殊的年代背景下,又培养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革命精神。在经历停课、串联、大批判的运动之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为一种时代召唤,把数以千计的少男少女带进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坝上高原。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献身农村的热望,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战天斗地,去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

面对寒冷的气候和繁重的体劳,几乎人人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农村生活简单而平淡,春种,夏锄,秋收,冬天打场,修战备工事。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我们也逐渐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上学时总说劳动是光荣`幸福的,可那时只觉得干活很累很辛苦。劳动挣工分,分口粮,淘米轧面,做饭,洗衣,抹房,修工具,挖山药(土豆)窖,腌咸菜,生活、生存需要的一切都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在这里实现了学习与劳动实践的过度,理想与现实的转换,渐渐地也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完成了学生到农民的身份的彻底改变。农村生活,着实考验和磨练了我们,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使不少人冻伤了手脚,繁重的劳动,到收工时累得上不去炕。勿庸置疑,劳动塑造了知青吃苦耐劳、乐观豁达的性格,这种精神上的成果使得这一代人享用终生。

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农村生活,使这一知青群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学习,交流,开展劳动竞赛。1970年为迎接丰宁知青代表会议,山嘴公社仇承轩,同胜永公社张学爱,大滩公社黄秋成,骆驼沟公社孟庆宇等在同胜永大队胡麻沟队起草了倡议书,向全县知青发起倡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倡议书发表后,得到了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今天看来,有些口号近乎狂妄,但在当时,也激起了全县2000余名知青的空前劳动热情。

时日飞逝,转眼过去了30年,光阴抹去了记忆中的许多往事,唯独几年插队生活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如何评价中国知青运动,至今尚无权威性结论。从某种角度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历史的偏差。知青不过是一群仅有初级文化知识的中学生,所谓知识也毕竟太有限了。数以千万计的整整一代人,本应在求学求知的年华,却去从事简单的农业劳作……随着时间的推进,作为亲身经历者,也开始冷静地估价并非个人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得与失,心情是复杂、矛盾的。直言说,如果当年不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这些人可能会对祖国有更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国家领导者改变了决策,也正因为如此,这一代人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一代,上山下乡运动本身也就成为“空前绝后”的历史。

不论世人将来如何评价这一代人,不论如何对这段历史进行判定,不管如何众说纷纭,我同意一位有相同经历朋友的一段话:“我不去抱怨自己是被贻误了的一代,也不去唱青春无悔的赞歌,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一个人生活在哪一段历史中,是无可选择的,他同那段历史共生共灭。但他可以观察,可以感受,可以体味,还可以判定。可以随历史之声起舞;可以将热泪,以至热血洒出去,抹为历史一页上的重彩;可以以命相搏,与历史的谬误奋战狂呼;也可以冷眼旁观,对红尘翻滚中的历史节目莞尔一笑。”

30年后,这些人中或是成了学者、企业家、领导者,或是普通工人、职员,都早已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无论怎样,经历者都不会忘记那段历史,心里总愿意珍藏那时的每一份美好,每一段快乐。城市生活的压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冷膜,使之倍加珍视在农村那段生活的自然、质朴的情感,更加珍惜我们彼此间的真挚和友谊。

显然,我们已不再年轻,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寻求。虽然知青战友们中一些人至今处境艰难,又少有学识、年龄上的优势,但他们并不气馁,不抱怨,始终以平常的心态面对世事,甚至在知天命之年下岗、自谋生活的人生大事上也宽容善解。对此,市委书记为《归忆青春·承德知青写真集》作的序中作出了中恳的评价。农村劳动生活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熔铸了知青的筋骨和性格,日后,不管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能从容面对,因为我们是插过队的一代。让过去和今后的岁月证实:我们不是平庸无能之辈,我们也无愧于历史和今天!也愿知青战友在余年,在历史留给我们有限的余年,倾力报国,为民族振兴多做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