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想之梦开始的地方》

                (四)

 

  既然到了潮州,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多少要知道一些。到部队后,耳濡目染,对此有了一知半解、浮皮潦草的了解。又因为潮汕文化实在是太特殊了,它不仅与东北、中原文化大相径庭,就是与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截然不同。广东省内语言文化大致分为三大块:白话、客家话和潮州话。白话与客家话多少有点儿近似,二者相对容易交流;而潮州话则完全不同,它属于闽南语系,当今广东省内的潮汕人与讲白话或客家话的人交流,必需要讲普通话,否则无法沟通。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必然引起人们的好奇:这种语言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潮安县古称潮州,解放后改成“潮安县”,属于汕头地区管辖,改革开放以后又改成潮州,并升格为地级市。它位于广东东部,距广州将近500公里。由于远离省府,故有“省尾国角”之称。它背靠我国东南部的最大的山地丘陵——南岭山脉,面向南海,北回归线横穿中部。因此,它既位于亚热带的北端,也位于北温带的南端。但由于是海洋性气候,因此冬季温暖,夏天极端温度也不算高,只是湿度稍大,春季潮湿多雨,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在5000——6000年前,潮汕地区还是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湾。后由于韩江、练江、榕江、龙江等流域积土为田,海退地进,渐渐有了人烟,至晋安帝时置义安郡以安置流民;至宋初,潮汕平原的练江流域已是“稻田千万顷,……樵路通云磴,溪船簇蓼花。”而潮汕地区最大的平原——韩江平原的开发则始于唐代中期韩愈任潮州刺史之时,其主要标志就是韩江防洪大堤的修建,那时潮州离海有25公里远,汕头则还是汪洋大海。故韩愈云:“州南近界,涨海连天。”又云:“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当时的潮州炎热多雨,森林草木茂密,地面腐殖质较多,蚊虫、病菌、病毒极易滋生,加之潮湿闷热,使人易患瘴疠。韩愈说:“毒雾瘴气,日夕发作。”他对在此地生活十分悲观,在写给来看望他的侄子韩湘的诗中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白居易则说:“诗情书意两殷情,来自天南瘴海滨。”后来的刺史李德裕也说:“风雨瘴昏蛮海日,烟波魂断恶溪时。”不仅如此,当时那里热带动物活动也很频繁,群象出没,鳄鱼横行。韩愈到任后,就率人治鳄。治鳄与筑堤是韩愈官潮(任职潮州)时的两大政绩,虽然他只任职八个多月,但留下了千古佳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到了清代,潮州已成为“岭表诸郡莫之与京”的一大都会,不仅一改往日“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韩愈诗)的恶劣形象,而且以其繁富闻名岭(南)表(江西)。那时的潮州就已“商旅辅凑,人烟稠密……绣帷画舫鳞接水次,月夕花朝鬓影流香,歌声戛玉,繁华气象百倍秦淮。”(清.俞蛟著《潮嘉风月记》)

  潮州东、北、西南三面环山,南向大海,平原中分,属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韩江。我所在的军部就在韩江边上,晚上就可到江边大堤上散步。也正因如此,当北方及中原战火频起,成为逐鹿争雄的战场时,潮州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地处蛮荒的边远位置,却成为北方流民最好的避难所。

  潮州密迩福建,与福建的漳州、泉州地区的海上、陆上交通均较便利。自秦、汉特别是唐、宋以来,一批又一批汉族移民为避战乱,自中原的河北、河南等地,携儿带女经湖南、江西南下,经闽南到达潮汕东南沿海广阔的平原地带;另外,历史上官潮者(任职潮州者)亦以闽籍官员为多。因这两类人的迁徙而带来的闽南语系与本地土著居民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操“福佬语”的潮州方言,这就是潮汕话属于闽南语系的根因,也因如此,潮州在经济、文化上向有亲闽疏粤之传统。只是对于北方人来说,潮汕话太难学了。说它难学,是因为它的发音很奇怪,很多话语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比如:潮州话把“吃”说成“”;把“吃饭”说成“嘣”,“喝粥”说成“麦”,“抽烟”是“蕻”,把“有”说成“无”,“你是哪里”说成“嘞的”,如此等等。我在潮州呆了十二年,一句完整的潮州话也没学会,连从一到十这10个阿拉伯数字也没学会!很多人都说,宁肯学英语也不学潮州话。(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