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第 一 代 农 民 工

                              

                                     (三)

 

  苗圃座落在承德县上板城。上板城当时是一个公社,与我所在的西大庙公社相邻。它同时也是上板城、西大庙、冯营子等三个公社组成的工委所在地。所谓工委,是因为承德地区地广人稀,为管理方便,全县又划成几个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工委作为地区行署的派出机构,代管这几个公社。苗圃隶属于承德县林业局,但是距承德县有12公里,成为县林业局的“飞地”。它大约有300亩地大小,都是肥沃的平地,周围用2高的红砖墙围着,自成一个小天地。进了大院,连着几排房子是家属区,我和一同调来的小关就住在最后一排房子里。房子很大,也很旧,朝北是一排大炕,看上去就像大车店,尘土满屋,我却觉得好像进了天堂。旁边就是厨房,厨师是位中年妇女,她的一只眼睛是假眼,俗称“玻璃花”。她对我们俩非常热情,后来有人提醒我们,说她“有点那事儿”,我知道,这是说她作风有问题,于是就尽量跟她拉开距离。

  苗圃的两位领导都是老革命。主任姓顾,是38年的老八路,炮兵出身,那时刚刚50出头,却每天戴着助听器,据说是打仗时被炮声震聋了耳朵。他自己耳朵聋,听不清别人说话,自己说话声音就很大,跟谁说话都像吵架训人一样。书记姓什么忘记了,印象不深,只记得与顾主任的资历差不多。报到以后,他们两位召集我们开了会,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的会议,坐在会议室里,有桌有椅,有茶有烟有水果。当时我觉得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工作环境。顾主任在会上说,你们俩是苗圃十年来第一次招来的年轻人,希望你们安心工作,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林业事业,还答应要派我们出去学习。我们听了,深受感动,在农村,尽管乡亲们待我们很好,可是,只是把我们当成劳动力,两年多来,除了参加过半个月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帮助大队重新抄写户口以外,没有人想着能培养我们,看来这里确是大不相同。“士为知己者死”,领导这么重视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我们俩都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希望,安心工作,创造业绩。

  苗圃当然是育苗之地。这里主要是培育桑树、杨树、榆树等北方常见的经济树种。我去的时候,已是柳絮飞扬的五月,这里却正是挖苗出土的时候。我第二天就下地,跟着一帮民工挖桑树苗。挖桑树苗不太容易,它的根枝蔓不多,但是很深,必须用“脆劲”,一锹下去就得把它切断,否则,它的根就会越劈越细,越劈越多,也就越来越韧,根本无法切断了,这棵树苗也就毁了。好在我已在农村干了两年农活,干起这个活不在话下。在这里最幸福的是干活不用挑挑子,大家只要把树苗之类的作物装在马车上,就不用再管了。再有就是好赖不用自己做饭,下了班就有现成的饭吃。每天可以看着表上下班,周六可以大大方方地回市里休息,也用不着请假……,和知青点比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

 干了几天挖苗的活儿,电工李师傅找到我,说:领导决定让我跟他学电工,不要下地了。我很高兴,那时电工可是个高级工种,“车钳洗,没法比”,其实,电工才是“大爷”,比车钳洗还要好,不仅有技术,还很自由,而且,这个技术家里也用的上。我当然很高兴,每天在屁股上挂着沉甸甸的电工工具袋,跟着李师傅到处转,无非是检查各处的开关、电闸是否完好,有坏的就修一下。

  到了苗圃没几天,就发工资了——48元人民币。这里是月初就发工资,后来我才知道,全国都是这样,月初发工资,领了工资好干活。我拿着工资,周六晚上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到了鹰手营子站下了车。到这里来,是因为早就听说这里有翻毛皮鞋卖,那几年,这种翻毛皮鞋风靡全国,年轻人几乎人脚一双,而我,因为家里拮据,一直不敢开口向爸妈要钱买鞋。如今,有了工资了,先把自己打扮一番吧。鹰手营子虽然距承德市区100公里,但也是承德市的一个区,也是一块儿“飞地”,这在全国的行政区划中是不多见的。车站是个小站,全区就一条街,买完鞋,无处可去,只好在车站坐等到后半夜四点多,从北京到承德的车到了,才坐车回到承德。到了家,把剩下的三十元钱交给母亲,倒头便睡。(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