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节,和同事一起飞往拉萨,去了却一桩十几年的心愿。承德的普佗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是仿西藏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桑耶寺而建。为什么是仿这三座寺庙而不是仿其他寺庙?乾隆皇帝在承德大兴土木修建数座藏式寺庙的历史背景到底是什么?承德和西藏的寺庙有什么异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后到西藏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桑耶寺、哲蚌寺、色拉寺、大小昭寺及罗布林卡进行了短暂的参观和考察。通过考察了解到,西藏与承德的关系源远流长。无论是寺庙、建筑、碑刻、园林、还是历史、文物、风情,承德与西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篇 西藏与内地的关系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主要居民为藏族,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在拉萨建吐蕃王朝并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至元朝西藏正式纳入版图。西藏临近印度,印度佛教历史悠久,传入西藏后与原始宗教苯教融合,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分成很多教派。其中有些教派不守戒律,胡作非为,使宗教形成混乱的局面。明初宗喀巴对宗教进行改革,创立黄教格鲁派,提倡敬重戒律,不娶妻,不饮酒,戒杀生等,使黄教逐渐兴起。陆续建立了至今仍存在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等寺庙。宗喀巴逝世后,两大弟子转生,传其衣钵,即后来的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黄教的传播日益扩大,在西藏地区从三世达赖罗伦嘉穆错开始设置“弟巴官”,代管兵、刑、税等俗务。宗教与政治相结合,形成政教合一。明末蒙古族笃信喇嘛教,黄教开始传入蒙古各部。

清朝建立以后尊崇喇嘛教。1639年皇太极遣使致书达赖,提出"延致高僧,宣扬佛教,利益众生"。虽然达赖本人未来,却派其弟子到盛京献"丹书"称皇太极"曼殊师利大皇帝"。清朝入关后,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受到顺治皇帝的欢迎,清朝政府特地在北京修建西黄寺,供其居住。后因水土不服,身罹疾病,五世达赖请求返藏。清帝赐其金印、鞍马、金银、珠玉、绸缎等大批财物。康熙五十二年,清政府封班禅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把西藏的宗教领袖尊为上师,形成达赖与班禅共同管理前后藏事物的格局。

但在西藏内部,自清初就经常发生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在拉萨去世,第巴官桑结匿而不报,伪造达赖奏疏,请求皇帝封他自己为藏王。康熙批准了,第巴桑结支持噶尔丹反叛,直到清军打败噶尔丹,从俘虏的口中,才知道达赖已逝世多年,因此他受到康熙斥责。康熙四十五年弟巴桑结又企图下毒杀死控制西藏政权的拉藏汉,未成,便以武力驱逐,结果他自己兵败毙命。

拉藏汉掌握西藏政权之后,逮捕弟巴桑结所立的六世达赖,并遵清政府之命押送北京。行至青海,六世达赖病故。拉藏汗会同班禅及西藏各寺院立阿旺什嘉穆错为新六世达赖。而青海地区蒙藏人民认为拉藏汗所立的是假达赖,他们请求清政府册封另一个叫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的人为六世达赖。西藏与青海为真假达赖发生争执,乃至火拼。

弟巴桑结的余部属勾结准噶尔兵于康熙五十七年攻入拉萨城,杀死拉藏汗,废掉他所立的达赖,毁坏寺庙,杀戮喇嘛,藏传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康熙派皇十四子为远抚大将军驻青海,调满蒙汉军队数万人分两路入藏。在清军的协助下,康熙五十九年六世达赖在布达拉坐床,清政府平息了真假达赖之争。康熙特立碑纪念此次清军入藏,平定叛乱,解决宗教纠纷的历史事件。

雍正五年,西藏农奴主发动叛乱,雍正派川陕兵一万五千人入藏平叛,命副都统马剌和内阁学士僧格为驻藏大臣,主要任务是监督和调解达赖、班禅和控制西藏的蒙古贵族等僧俗之间的矛盾,不干预西藏具体事务。

乾隆继位以后,一方面继承过去先世管理西藏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使西藏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乾隆朝前期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废除藏王制,二是制定《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共有十条。章程中强化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再次明确西藏是清朝统治下的重要地区。

乾隆朝后期在西藏问题上也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建立金奔巴瓶制,二是颁布《钦定西藏章程》。“奔巴”藏语为瓶,金奔巴瓶就是在瓶中放上牙签决定达赖、班禅及其他活佛的转世灵童。西藏是宗教地区,达赖班禅及各大寺院都有巨额财产,有些世俗地主把信教变成牟利的一种手段。蒙藏上层人物也把笃信喇嘛教作为扩大政治权利的途径。外部廓尔喀入侵也是因为垂涎寺院的财富。乾隆皇帝创立金奔巴瓶掣签制,主要是体现公平,同时也是杜绝世俗王公贵族插手寺院,窃取财富与权力,同时达赖、班禅和各活佛的合法身份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才可生效。

《钦定西藏章程》是乾隆在抵抗廓尔喀入侵过程中酝酿和形成的。藏文原本藏于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主要内容为29条,包括用法律确定金奔巴瓶制、邻国入藏必须登记、建立西藏部队、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身份相等、达赖班禅收入与开支需驻藏大臣审核、处理与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公务,必须以驻藏大臣为主等内政、外交、宗教、军事、法律、贸易、职官等方面内容。《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文件,标志中原王朝对西藏的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清朝在总结历代对西藏统治的基础上,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而乾隆皇帝又在总结前朝皇帝的统治经验上,从敕谕僧俗合睦友好相处入手,逐步采取废除藏王、提高驻藏大臣的地位、增加他们的权力、制定金奔巴瓶掣签制等措施,直至确定两个《章程》,使中原王朝对西藏的统治由人治走向法制,由宗教走向政治。而清政府从乾隆1755年至乾隆1780年前后的25年期间,不惜重金在承德修建的外八庙确实是清王朝不断努力加强对蒙藏的统治,加强民族团结这个漫长而艰苦过程中的产物。每一座寺庙都有一段重要的历史史实,整个外八庙寺庙群共同组成少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丰碑。

中篇 承德三座寺庙与西藏三座寺庙的关系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无数次民族战争,平定中原周围边疆少数民族叛乱,避免分裂,保持祖国统一,综合运用法律、政治、民族、宗教等各种手段团结边疆各少数民族,最终形成繁荣昌盛局面,康乾时期当数中国古代多民族团结统一的成功范例。

在中国的边疆中,团结西北部蒙藏少数民族是清代花费时间最长,投入最大,也最成功的过程。其中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比较强悍,从清初就不断出现叛乱,康熙曾三次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至乾隆二十年,出现解决西部准噶尔叛乱的良机,从1755年至1759年,清军历时五载,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统一天山南北,最后完成了西部的统一。在乾隆平准过程中,公元1755年取得了伊犁附近格登山战役的关键性胜利。乾隆皇帝十分高兴,为纪念格登山大战的胜利,仿效康熙解决喀尔喀蒙古后在多伦修建“汇宗寺”的作法,摩仿西藏三摩耶庙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庙中第一座藏式寺庙-普宁寺。

桑耶寺座落在西藏扎囊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始建于公元762年。当时吐蕃王朝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为限制本教势力膨胀,巩固王室统治,废除当时压制佛教的“禁佛令”,迎请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佛教势力在王室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实力和地位。桑耶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桑耶寺的建成,象征着佛教在西藏政治舞台上正式出现,同时反映出8世纪中叶西藏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桑耶寺的建筑格局,中间按佛教名山须弥山的形制建造,因其主殿具有三种风格,也叫"三样殿"。大殿四周以"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为名各建三殿,大殿南北又建"日、月"两殿。

桑耶寺工程完工之后召集无数藏民举行隆重庆祝及开光仪式,同时组织七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主持桑耶寺日常事物。桑耶寺从政治意义上是佛教在西藏被正式承认后的第一座寺庙;从建筑风格上,早期建筑包括汉式、藏式、印度三种建筑风格;从宗教性质上是西藏第一座具有佛法僧三宝的寺院。因此乾隆皇帝在承德大规模建庙时,首先摩仿桑耶寺。

桑耶寺是西藏历代建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组建筑群。它完全是按照佛经中的世界形成图说设计的。

主殿乌策大殿象征着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殿象征日月轮;大殿周围的12座佛殿表示须弥山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圆形围墙就是世界的外围铁墙。这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价值。

承德普宁寺与其它建造的寺庙一样,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以大雄宝殿为界,前部为汉式,后部为藏式。其中藏式部分基本模仿桑耶寺的做法,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特定的宗教概念。把密宗的曼荼罗、须弥山及显宗中所描绘的宇宙世界用具体建筑来表现。主殿大乘之阁象征须弥山,内部供奉主尊千手千眼观世音木雕佛像,这样的设计使普宁寺源于桑耶寺,高于桑耶寺。普宁寺前半部对称规整的汉族"伽兰七堂"的布局与后半部有机的融为一体,使普宁寺成为清朝吸收并发展藏式建筑风格使其与汉族建筑风格有机融合的优秀杰作。普宁寺建成后,成为联结蒙藏少数民族的重要寺院。

承德普佗宗乘之庙是为庆祝乾隆60寿辰和乾隆母亲80寿辰而建。当时正平定准噶尔叛乱不久,内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云集承德,为皇帝祝寿。乾隆皇帝下令,仿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和宗教圣地布达拉宫在承修建大型寺庙。

西藏的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之西,建筑在布达拉山上。按照《西藏王统记》记载,建筑年代应是公元七世纪初。当时松赞干布迁都拉萨,"筑王宫于拉萨红山之顶"这座宫殿"无比希有,富丽堂皇"。可惜的是这座建筑没有保存下来,先是遭雷击起火,后又毁于战乱,早期建筑,仅剩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

现存的布达拉宫基本是17世纪以后逐渐扩建的。五世达赖组织人力于1645年在布达拉山上开始修建宫殿,历时三年竣工。五世达赖从哲蚌寺正式迁居布达拉宫,成为噶丹颇章王朝政治中心。五世达赖圆寂后1690年建五世达赖灵塔。以后历辈达赖均在此主持政教活动,并对布达拉宫进行少量增建和建灵塔。至十三世达赖,又掀起扩建高潮,基本成为现在的规模。

拉萨的布达拉宫,占地41公顷,整个建筑高达117.19米。布达拉宫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白宫主体是达赖寝宫和朝政的地方。红宫是历代达赖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灵塔建于1690年,塔瓶内是经脱水处理后配以香料、藏红花保存的五世达赖遗体,塔身金箔用黄金11万两。上面镶嵌钻石、珍珠、玛瑙、翡翠等宝石1500颗。

红宫中最大的宫殿是司西平措,内部建筑十分精致,周围壁画也很讲究,共698幅壁画。这些珍贵无比的壁画出自400多位画匠之手,主要内容是佛教的起源和历史题材。如迎娶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有描写藏族民风民俗等内容。其中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场面绘制的极为生动。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十分突出。初建为1645年,建完为1933年,前后近300年形成现在规模,无论是原建还是改建,风格都是一致的。主体建筑突出,个体建筑错落有致。红宫白宫互相映衬,互为融合,特别是建造在高大雄伟的布达拉山上,成为世界建筑奇迹,也成为"世界层脊上的明珠"。

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成就而著称,而且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宫内藏有大量珍宝、佛像、壁画、雕塑、经卷。特别是经刻的藏文大藏经、金字缮写《甘珠尔》经、天竺等地的贝叶经等,均是稀世之宝。文物中还有皇帝敕封历辈达赖的金册、金印等。布达拉宫堪称为一座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不仅珍藏丰富的藏文化,而且珍藏中原文化与藏文化结合的大量文物珍品。

布达拉宫在藏民心目中是神圣的地方,乾隆皇帝不惜重金在承德大规模修建仿布达拉宫的普佗宗乘这庙,充分反映清朝皇帝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决心和气魄,也反映清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用"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和策略。

承德普佗宗乘庙和拉萨布达拉宫一样,依山就势,乘势而建,显示出高大、庄严和神秘。建筑群也是以红台白台组成,建筑群之间用散落的,平顶白色碉房相连接。但普佗宗乘庙与布达拉宫又有着重要区别。

在功能上,普佗宗乘庙仅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而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在建筑地形上普佗宗乘之庙是平地加坡地,布达拉宫则建在山脚下,然后拨地而起,中间用“Z”形蹬道连接。

在内部陈设上,普陀宗乘之庙仅按普通寺庙进行佛像、壁画、唐卡、宗教珍品等装饰,而布达拉宫不仅有历辈达赖讲经休息的场所,同时还有历辈达赖圆寂后的灵塔,因此内部结构和陈设有着重要的区别。

但清代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却把普佗宗乘之庙与布达拉宫之间的像与不像处理的出神入化,使承德普佗宗乘之庙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藏式寺庙,也是内地仿建藏式建筑成功的典型。特别是普佗宗乘庙落成之际,恰逢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吐尔扈特部落不远万里回归祖国。《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吐尔扈特部众记》两通石碑画龙点睛般增加了普佗宗乘庙的政治内涵。

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的各项怀柔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少数民族领袖不仅臣服中央自觉接受中央的管理,而且对清朝皇帝十分尊崇。

六世班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的宗教领袖,也是西藏地区德高望重的高僧。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三次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一是在公元1750年西藏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反对清朝驻藏大臣和七世达赖喇嘛的事件中,他坚定的站在清朝中央政府方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二是公元1772年他为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侵略不丹,出面调停了双方之间的战争;同时拒绝了东印度公司拉拢和引诱,有效地阻止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图谋,成功地处理了一次外交事务,成为第一个同英国人打交道,并战胜英国的西藏领袖人物。三是公元1780年他不远万里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贺七十大寿,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得知六世班禅来承的消息,为进一步密切同西藏的关系,乾隆皇帝做了一系列准备:命驻藏大臣在西藏与班禅见面,商议赴承事宜;招见沿途巡抚布置沿途接待;下令沿途修桥铺路;向章嘉活佛学习藏语;还决定让内外蒙古首领、新疆归顺的"回"部首领等均集聚承德,主要是想借助黄教领袖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团结,实现"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国策,巩固清王朝对内外蒙古与边疆地区的统治。

在一系列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命人仿班禅在后藏扎什伦布寺的居所,在承德修建须弥福寿之庙。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是一世达赖修建,后为历辈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占地18.5公顷,由措钦大殿、班禅拉章、强巴殿、展佛台、扎仓、僧舍等组成,现有喇嘛近千人。

扎什伦布寺还有四至九世班禅的灵塔。灵塔高约11米,形制与达赖灵塔相同,但塔身以银皮包裹,也是珠宝镶嵌,雕饰华丽、造型生动。扎什伦布寺内有一座七世班禅修建的“甲纳拉康”,也就是“汉佛堂”。内供乾隆皇帝画像,像前有“道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直接反映后藏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甲纳拉康的陈列室内有皇帝封赠给历代班禅的金册金印、玉册玉印、隋唐古佛,永乐古瓷、贝叶经卷、元明织绵等大量稀有文物。

如果说普宁寺、普佗宗乘之庙还能看出桑耶寺、布达拉宫的神韵,那么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与西藏扎什伦布寺从外观上看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只能说中原和内地对藏式建筑已经了解的很准确而透彻,须弥福寿之庙仅仅是名义上仿扎什伦布寺,实际上是乾隆为六世班禅在承德又修建了一座藏式寺庙,以供班禅到承讲经和居住之用。在建筑过程中不惜大量投入,修建的金碧辉煌,突出藏式建筑特点,又融进汉式建筑手法。

须弥福寿之庙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部分。全庙的总体布局以汉式传统布局为兰本,前后营建数重院落,保持汉族传统的宫殿格局,但具体建筑结构及造型又以藏式为主体,红台、白台、群楼、吉祥法喜、万法宗源等都是藏式建筑结构。其中妙高庄严殿为主殿,殿顶为重檐攒尖顶,上复鱼鳞状鎏金铜瓦,殿顶八条鎏金铜龙,怒目生威,仰天遥望,十分壮观。

六世班禅1779617日自扎什伦布寺出发,10月份到青海塔尔寺过冬。转年3月离开塔尔寺,取道宁夏,内蒙伊克昭蒙、察哈尔部,721日抵达承德。乾隆皇帝派大小官员列队迎接,沿途有满蒙上万信徒屈膝跪地迎接。乾隆皇帝在澹泊敬诚殿接待班禅,用简单藏语交谈。在须弥福寿庙的妙高庄严殿中,六世班禅将从西藏来承德途中,每到一处为乾隆祈祷祝寿的记录给乾隆看。乾隆将自己披袈裟画像及弓箭、金印赐给六世班禅。

班禅到承德觐见乾隆皇帝,意义非同小可。一是显示满清王朝长期怀柔少数民族政策有了结果,班禅“不因招致而自愿”前来祝寿。二是班禅作为宗教界一代高僧有着巨大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此次东行实际是把蒙藏少数民族对中央的臣服又推向新的高峰。三是班禅在承期间同乾隆共同商讨册封第八世达赖喇嘛的问题,这是西藏僧俗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的解决,也解决了自康熙以来在达赖辈次问题上,朝廷与信徒之间的矛盾。从而清中央政府赢得了蒙藏信徒的进一步拥护,也实现了康熙皇帝提出的以刚柔相济、恩威并重的手段,团结西北少数民族,形成人为的长城,这样的长城比土屯的长城更为坚固的理想。

下篇 神秘的地方 古老的风情

对西藏的向往恐怕不止我一个人,能够飞往拉萨也是大家多年的心愿。我们到达贡嘎机场的时候,布达拉宫管理处副主任丁长征抱着几个氧气枕头来接我们。在其他机场被鲜花迎候时,缺氧的高原机场,氧气枕头恐怕是最好的礼物。当我从飞机下来踩到西藏的土地上,来之前的种种说法烟消云散。什么到西藏喘不出气来,什么一般人都受不了等等。除了脚底下轻飘飘的,其他什么感觉都没有。

刚到驻地,同去的胡海鹰就脸色煞白,我们七手八脚的把胡海鹰送到床上。丁长征说别害怕,过一会就会好。果然,过了十几分钟,胡海鹰就起来了。我们稍事休息,到餐厅吃饭。原来以为高原缺氧,肯定青菜比较少,没想到,这里和内地一样,西红柿、黄瓜、茄子等,什么蔬菜都有,多数是从成都运过来的。我们这一行共六个人,两个六十岁,两个四十多岁,两个三十多岁。我是进藏团的负责人,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到照顾两个老同志的身上。没想到,吃饭的时候,最年轻的大心却突然不说话然后就往下溜。我们赶紧把大心送回房间让他休息。岁数最大的刘玉文在成都洗冷水澡的时候,感冒了,我们说感冒可不能进藏,建议让老刘在成都等我们,但是这位“坚强”的老同志非要和我们一起走。到了拉萨,他马上象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丁长征给他找来了医生,然后我让餐厅给作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这六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同伴都不行了,只有我兴致勃勃东跑西颠。看来肺活量是主要问题。

我们首先参观大昭寺和小昭寺。

大昭寺位于旧拉萨城的中心,今新市区的东南部,坐东朝西。建于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微四年),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后的建筑,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传说建寺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的方法,测出西藏的地形,认为西藏的地形酷似一个仰卧的魔女,为此,松赞干布下令填湖建庙,特别把大昭寺建在魔女心脏的部位。据藏文史料称,大昭寺内原供奉赤尊公主带来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唐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这尊像搬到小昭寺,而把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像)迎到大昭寺供奉。搬进大昭寺的铜佛,由后人镏金,故称“镏金铜座像”。

大昭寺建筑共四层,以金黄色的琉璃瓦盖顶。在第4层的平台上有4个对称的金顶。寺门上方装饰着两对金壁辉煌捧着法轮的“神羊”。寺内正殿有大木柱20根,柱斗拱架的浮雕精美,有人物和禽兽。主楼二、三层屋檐下有108个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雕塑。四周走廊和殿堂四壁满布壁画,绘有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长达千余米。底层大殿里有描绘文成公主跋涉万水千山,嫁到吐蕃、唐玄奘师徒4人历经千辛万苦,从西天取经凯旋、释迦牟尼从降生、创教到涅??等内容为题材的大型壁画。所有壁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两侧配殿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

大昭寺占地16700多平方米,共建有20多个殿堂,总建筑面积为25100多平方米。原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的一些办事机构曾设在此寺内。每年正月初五至二十六日,全藏大小寺庙和各教派的代表群集来寺朝拜、诵经,举行隆重的传召大会。据史籍记载,唐代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时,曾从长安招来许多木工、画匠,如今在墙壁上还绘有当年各民族工匠在沼泽地上排水填石、架木垒墙劳动场面的壁画。从主殿看,梁架斗拱都是汉族古典建筑中传统造型,柱头、檐部的装饰受到印度和尼泊尔文化的影响。因此人们称大昭寺的建筑是多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大昭寺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有300多尊佛像、2600多平方米的壁画以及大量的典籍档案、匾额、碑刻、唐卡、供器、乐器等,其中尤以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像最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唐穆宗和赤松德赞为了巩固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友谊,会盟于拉萨东郊,公元823年立《唐蕃会盟碑》(或称《甥舅盟碑》)于大昭寺前,同一石碑并立于长安和青海海湟中县境内的贡木墨如地方。在《唐蕃会盟碑》的两侧种有著名的“唐柳”,相传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栽,故称“公主柳”。该寺正门北面的石碑上,有清朝皇帝的圣旨等重要碑刻。在该寺的三层楼南面的经堂里,还陈列着云南土司穆增所献的朱印本《大藏经》,共计108函,每本包以绸缎,每两本置于一个木匣内,极为珍贵。

在大昭寺外是著名的八角街,西藏地区和尼泊尔甚至印度的精美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过往的游客目不暇接。更为特殊的是大批虔诚的信徒,他们手持转经筒,按顺时针方向,围着大昭寺转圈朝拜。这些虔诚的藏民和衣着鲜艳的观光游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昭寺

小昭寺,位于拉萨古城之北,距大昭寺约1公里,通常与大昭寺并称“拉萨二昭 ”。小昭寺占地约4千平方米,主要由门楼、庭院、转经回廊、大经堂和佛殿组成。转经回廊围绕主殿大经堂的南、西、北三面遍设麻尼经筒,供信教者顺时针方向转经朝拜时用手转动以积福祉。主殿大经堂进深7间,宽3间,有大木柱30根,面积2100平方米;天井对过的一排檀头上刻有28只卧狮,经堂四壁绘有释迦牟尼本生传等佛教壁画。大经堂后部为重要佛室,面积22.49平方米,殿门置以钢网,内供尺尊公主从尼泊尔迎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鎏金铜像。

该寺原供奉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佛,是文成公主由长安带到西藏,也是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藏文著述中有“佛教之根,内(佛)法之重宝”之说。传说公元634年(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离开长安时,“请以释迦本尊与宝仓库为奁嫁”,“唐王许之。”但当公主一行到达拉萨北的绕木契地方时,车陷在沙中无法抬出,只有在佛像所乘车舆的四方立4根柱,悬挂锦帐而暂时供奉。文成公主认为此处是龙宫所在,遂建小昭寺,寓意“镇慑龙魔,国运昌隆”。

公元651年,松赞干布之孙芒松芒赞继位,误信谣传长安将发兵进藏,故于652年将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秘室达60年之久,直至712年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后,唐蕃和好,才将这尊像迎至大昭寺供奉,而将赤尊公主所携的8岁金像移至小昭寺供奉。

我们还参观了三座宏伟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寺庙,即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寺住寺僧人按定例为:甘丹寺3300人,色拉寺5500人,哲蚌寺7700人,实际人数往往超编。这三座寺庙因其影响陆续修建和归属许多附属寺庙,属寺多达998座(哲蚌寺640座,色拉340座,甘丹寺18座)。

西藏地方的僧官,包括基巧堪寺、噶厦的噶伦等均为三大寺僧人出身。噶厦召开重要会议,必有三大寺代表与会。达赖喇嘛亲政前,所选摄政者皆有三大寺地籍。西藏宗教地位仅次于达喇嘛与班禅的甘丹池巴也必须从三大寺内佛学渊博的“拉让巴”格西中遴选,入密宗学院修习密宗后,成为孜或夏孜法王,再依次递补。任期7年居满后,由达赖喇嘛批准而更替。

三大寺各有建筑群体,屋宇栉比,重楼叠阁,有如城镇,僧侣往来数以千计,络绎不绝。凡格鲁派中有地位的喇嘛,自达赖、班禅以下者,都属三大寺。三寺还有些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既像一般世俗领主那样统治农牧奴,还管辖世俗领主无权过问的所属寺庙、僧侣和寺产。

甘丹寺位于拉萨东57公里的达孜县汪固尔山上。寺建成后,宗喀巴师徒即在此讲经传法,创立格鲁派,成为格鲁派第一座名寺,且为国内外闻名的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其住持藏语称甘丹池巴,实为教主。宗喀巴圆

寂后,他的首座弟子贾曹杰及以后的克朱杰等陆续接任。

该寺寺院巍峨重叠,俨如山城,主要建筑为措钦大殿、阳八犍、赤妥康以及厦孜、绛孜扎仓和康村、米村等。措钦大殿又名拉基大殿,是全寺最大的集会殿,建于1409年。1720年由藏珈盖金顶,1749年由晋美多吉进行扩建,东西宽4.3米,南北进深44.7米,分为3层。底层为门厅,佛堂、佛殿,面积约2000平方米。经堂居中,有108根大柱,可容诵经僧人3000多人。佛殿3个,主要供奉弥勒佛像和宗喀巴像。殿中宗喀巴的法座下有5只金狮,宗喀巴圆寂后便成了历世甘丹池巴的宝座。法座后屏锦缎,上悬伞盖。

阳八犍经院,位于大殿之西,共4层。1409年兴建,1416年竣工。殿堂底层有72根大木柱,气势宏伟,神殿内主供吐旺慈诚玛观音化身像、鎏金铜像及坛城。经院的上层有司东康,即宗喀巴的灵塔祀殿,建成于1421年。原建筑高3层,面积达360平方米。灵塔中原保存有宗喀巴遗体,由第二任甘丹池巴贾曹杰·达玛仁钦等人以白银建造,塔身镶满各种珍宝。第三任甘丹池巴克朱杰在灵塔殿顶加盖歇山重擦式金顶。第十任甘丹池巴根敦平措时,由固始汗之孙罗卜藏丹津出资,为塔身包了层纯金,遂成金塔。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12年再次维修了金塔、使之更为华丽。目前所见的灵塔系1981年重建。

赤安康是宗喀巴的寝宫,也是其生前起居修习密法和最终圆寂之地。该殿于1409年建成,殿内主供文殊菩萨及其修习密宗时的伴侣明妃尊胜佛母、大白伞盖佛母等鎏金铜佛。还设有修习密宗的本尊坛城、密集金刚坛城、大乐金刚坛城、大威德金刚坛城和金刚手坛城。寝宫内还有宗喀巴的经书典籍、法衣、印章等。

甘丹寺还有两大扎仓,位于汪固尔山的西梁。两座扎仓的经堂都很大,可满足大型佛事活动需要。

甘丹寺无论在宗教、政治,还是在建筑艺术方面,在西藏都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创建的。1961年该寺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将原藏于该寺的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汁书写的整套《甘珠尔》经和十六尊者锦缎、唐卡佛像等镇寺之宝,由北京迎请回该寺保管,受到各界群众和寺僧的热烈欢迎。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北10华里的根培乌孜山南麓,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高徒降央却杰修建。1464年哲蚌寺建立僧院,传授佛教经典。全寺有4个扎仓(学院)、27个康村。原僧人定员为7700人,以僧人的来源划分康村。寺内主要的建筑为措钦大殿、噶丹颇章(宫)、4大扎仓和许多僧房。大殿后侧有降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