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领域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由于老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盲点,家长不知道学生在学校准确的信息,由此才造成了课内学完课外学,学了一遍又一遍,以及家长跟风择校等现象。

 

  ●现代信息技术不一定能完全根除择校、课业负担重等顽疾,但是利用已经非常普遍的信息技术变革招生、教学方式,减轻家长以及孩子的负担,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李秉中,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贵阳市教育局局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很多难题,诸如学生课内、课外学业负担重,择校问题突出,家长热衷请家教等,给广大家长和孩子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繁重的作业、名目众多的课外辅导班面前,孩子们身心俱疲,被夺去很多童年的乐趣;面对择校费、家教费等为数不菲的教育支出,很多孩子家长也不堪重负。该如何为家长、孩子们“减负”呢?

 

  实际上,这些问题看似不同,却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老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盲点,家长不知道学生在学校准确的信息,由此才造成了课内学完课外学,学了一遍又一遍,以及家长跟风择校等现象。

 

  家长为什么要择校?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人认为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示范性学校升学率高,主要原因是生源因素。但家长不清楚生源决定升学率,认为只要进了示范性学校就意味着一条腿已经迈进大学校门。

 

  老师为什么要留那么多课外作业?根本原因是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具有针对性,老师授课前,并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想要知道什么”,课堂教学是在完成既定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这样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于自己哪一道题不会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虽然有模糊认识但不知从何处解惑。对于这些“盲点”和“模糊点”,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很多教师的做法不是有针对性的醍醐灌顶,而是让学生在海量的练习中“试错”,从错误中反省自己,通过悟出一点道理来提高成绩,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家长为什么热衷于请家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不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为什么差,在什么地方“卡了壳”,了解不清楚,于是只得去请家教。假如是“一对一”的辅导,老师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再讲解,还有可能奏效。但事实上,越是“名师”家教,学生越多,就等于把课堂从白天搬到了晚上,从学校搬到了家里,花了不少钱,把孩子弄得筋疲力尽,效果却很差。

 

  由此看来,家长与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形之中给教育和教学增加了成本,给家长、孩子甚至是老师都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当前,有什么办法加强家长、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

 

  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让大家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所有的信息可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而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可以被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使用。因此,如果能够把学校的相关信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模糊点”与“盲点”都转化成网络信息,那么就有可能利用网络的特点,跨越家长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障碍,让家长更了解学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比如说,在招生环节,要避免有些家长因不了解学校而盲目跟风择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开放透明的招生信息平台,上面明确公开所有学校在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便于家长随时查询了解。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中招网络公开了学校绝大部分信息,家长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由选择学校,并根据情况改报自己的志愿。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引导家长进行过程性评价,让家长看到各高中学校三年前招生生源分数段情况,并通过与高考分数段的对比,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情况、办学特色,而不仅仅是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和家长更加明智地选择学校。

 

  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当然,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他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过,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要实现的是通过老师的教,引发、激励学生主动去探寻问题及答案。这个时候,网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可以构建这样的网络平台:如果学生遇到了学习问题,无论他是在哪个学校学习,也不论是什么样的疑惑,除了可以寻求学校老师的指导,还可以登录网络平台,搜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发布求助信息,寻找国内最优秀的教师解决问题。这样,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针对性学习”。

 

  也许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根除择校、课业负担重等顽疾,但是利用已经非常普遍的信息技术变革招生、教学方式,减轻家长以及孩子的负担,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地了解每一所学校;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网上自我学习,学到自己所需要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才算走出了“刀耕火种”的年代,开始迈向真正的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