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地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检验标准还在于实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时代发展,老百姓受教育的愿望逐步提高,“以民为本”教育公平问题也逐步凸现,由此衡量基础教育领域确实是“问题成堆”。将涉及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众多问题筛选过滤,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六个具体问题: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是否科学?招生方式是否公平?学生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是否有效?公共服务的教育经费该谁负责?教师绩效工资和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怎么才能落实?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怎样去除随意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政府和老百姓所追求的理念目标高度一致,如: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减轻课业负担、制止择校与收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经费要达到4%……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要做什么,而是具体怎么做才能到达所设想的彼岸?

有人责怪素质教育不能实质进行是因为高考制度改革不到位,这不无道理但不能寄希望于高考制度就能根本改革,不要说我国高等教育还在大众化阶段,即使我们达到了美国、日本的普及化水平,竞争选拔性的高考制度也依然会存在。

作为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国家应该有标准并且也应该有保证,作为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市场化追求国家应该也可以下大力气在治本上进行制度设计。许多问题可以通过信息科技来解决,如贵阳市日前已经做出和正在做出基础教育的管理、招生、学习三个系统,前两个系统已经成功地在贵阳市区域内,通过互联网正常运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并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科技鉴定。

一、 基础教育的科学管理问题

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基本上属于传统型的——数据计算手段上还是层层报表,最后核计;检查手段上还是人到现场,听汇报、查资料、开座谈会、视察观看,最后交换意见;工作部署上开会、发文件……尤其是“两基”验收,31个省市区2859个县市区,凭经验和眼耳听看,总结分析,找问题分出好坏……

现在全国大多数的乡镇中学和村级小学都有了远程教育设备,电信、移动等家企业互联网的道路基本上已修到乡镇所在地。因此通过互联网手段设计一套实时的管理系统,全国以乡镇为单位,每学期在网上填报一次、每月修正一次数据,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根据需求每个学校培训一个计算机录入员适时地完成任务,就解决问题。还可以把每个学校建个网页,上面有学生及家庭基本的信息,有学校管理特色和老师工作的常规情况,全国以省、地、县为单位用教育校点布局分布图形式查询,一点击一目了然。网上自动生成的数据比较,则更为有力的促进各地教育的发展。贵阳市已建成市民受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并得到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发了“两基”验收管理系统,并准备再开发成完整的基础教育管理系统。

二、 基础教育的考试评价和招生方式问题

目前的考试实现智能化命题很有必要;中学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应引导各地进行三年过程性的比较,一个简单明了、老百姓容易看也完全让老百姓明白的办法就是:从高一入学录取时成绩与高考毕业升学成绩看各学校的进步程度。

招生方式上校长和局长如果每年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条子上,老百姓有意见且不说,就是管理者也没有时间考虑最根本的区域、本校科学发展的大事情。用网络手段设计一套系统,实现“根据招生计划和自己的分数,自由选校,自动排序,随时改报,自然录取”,在设计上简单,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把权力还给老百姓。贵阳市搞了中考招生管理系统,包括:题库命题、网上阅卷、入出口公开评价、自然录取;2007年在局域网上成功运行,学生及家长在报名点窗口报名,在大屏幕观看到各校招生的排序情况,然后学生还可以自由的改报志愿;2008年实现了在互联网上运行,学生在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上用自己的密码自由选择学校,网络可以显示任何想要的信息,并根据情况改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家长不再求人,同时也可以看到各高中学校三年前招生生源分数段情况,并和高考分数段对应值看到各高中学校毕业结果所应该达到的程度与实际情况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和家长更加明智地选择学校。这套系统更适应于全国各省的高校招生,目前的分批次按志愿划线录取的方法已到了给老百姓自由选择的时候了。

三、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当前社会反映的择校、家教盛行,乱收费屡禁不止?原因是资源不平等,市场有追求,存在就说明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不能说我们的所有教师都优秀,也不能说我们的大多数教师课堂教学都很成功,事实上优秀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厌学而辍学?那是因为我们的班级授课内容没有针对性,老师传授知识点时并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事实上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清楚。我们的家长为什么择校择班?信息不对称,社会上认为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但事实上社会承认的升学率是按绝对数字模糊评价的,没有考虑到生源情况和参考人数。任何一个优秀的学校,也会有一般性的教师,任何一所好学校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兼顾到100%。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寻找一个好环境,岂不知自己孩子如果被教师、同学忽视或轻视,自我的精神环境受到心理暗示,任何环境也无法再起作用。同时,家长对自己孩子分数较低,什么地方“卡壳”?了解不多也不可能了解清楚。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测验试卷可能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出问题的原因找不到也不可能逐一找到。

多年来,素质教育不能如愿地进行,根本原因是课业负担无法减轻,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在追求分数,课堂教学只是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没有每一个学生的针对性,学生自己那一道题不会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虽然自己清楚但不知从何处解惑?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从尝试错误中反省自己,通过悟出一点道理来提高成绩,更有大量的学生对以前的知识点存在“盲点”“模糊点”,对需要脑筋“转弯”的地方不清晰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而盲目地请家教,许多教师课内没有精力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和每一个学生,而却有精力热衷于有偿的补课;家长择校的根本目的是“择师”,各学校的老师状况良莠不齐……

贵阳市已开始进行的做法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课标为依据,小学三、四、五三个年级语、数、外三个学科,初高中各年级语、数、外、理、化五个学科,选出知识点的“薄弱点”、常见错误、关键点,集中广大教师多年的智慧做出解题方案和思路,制作成孩子喜欢的动漫、视频,并成网在公网运行,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要解决、要寻找的问题疑惑,吃到他需要的“自助餐”。现在贵阳已形成优秀教师的团队,第一步已经完成,开始在做解题方案,动漫制作队伍由北师大京师励耘公司形成团队,也已整装待发。

这个系统形成并运行后,全国各地的优秀方案可以与时俱进的被持续采用,按学生喜欢的程度提供给方案贡献者报酬,这样可以不断的集中全国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智慧。设想可以解决课业负担过重、腾出时间进行我们多年倡导的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免除家长的家教支付的大量费用、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功者的喜悦、找到自我学习的效能感、家长从而也不再为上哪所学校而伤脑筋,择校和收费问题期望可以有效地缓解。

我们给这个系统的命名为:中小学自助网络学习

上述三个系统实际上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基础教育诸多问题的完整体系,实现管理方式、招生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 义务教育的事权和财权划分问题

义务教育从根本性质上属于中央宏观统筹的事物,是民族的根本,也是属于全国性的公共服务。国际上凡属复杂的支出项目应划归中央;凡属事关国家整体利益的支出应划归中央;行动需要一致的项目应划归中央;规模较大的支出应划归中央。

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一直徘徊在3%,中央决定、领导决心为什么还达不到?不能怪财政部的同志分盘子时蛋糕切小了,而是我们在思维认识上一直认为“分级办学就应分级支出”“以县管理为主也应以县支出为主”“中央拿了转移支付已经下了很大力气了,是地方还没有使出最大的力气”“对东西部地区的差别中央已经考虑了,免杂费和书本费分别按82的区别转移支付了怎么还有困难?”……

问题的实质在于责任不清,虽有法没有责互相推诿还是次要的,主要问题在于中西部欠发达县一级财力确实无法支撑占全国教育支出总数大头的义务教育,县一级财力在中央、省、地、县四级中是最薄弱的,以县为主的投入,在总体投入上也就等于是最薄弱的,以县为主投入义务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4%

怎么办?我一直认为应该按四级财力的可能性来划分责任,教职工人头费、离退休人头费、日常运转的公用经费、书本费、寄宿生衣食住行费、校园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费。如果把这些分别分给四级政府包干负责,问责到底,用制度规范,不互相扯皮才能完全保证。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六万亿,比上年又增长了一万亿,这钱怎么花?应该科学的划定事权,根据事权再决定蛋糕怎么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三个增长”作为教育经费支出的法典,“预算内教育经费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有时明明财政支出增长20%,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16%,财政报告还要加上一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这句话应改为“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或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我们常常无法与财政部门的同志计较那些属于“非经常性收入”。

五、 当前教师队伍不稳定问题

日前,全国各地的教师队伍由于公务员实行阳光工资后的透明收入而形成的不稳定,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了调子,以省级为单位进行统筹实行绩效工资。办法是好的但不能执行,尤其是像贵州这样的省份,为什么?一是各省之间差异太大,二是没有评比标准,如果不是财政部拿出钱来各地无法执行,如果不是教育不来制定标准并制定绩效工资的评比发放原则各地也无法评比,这岂不是与教育经费4%一样又是一张空头支票!这个问题因为涉及全国性的教师队伍,国务院有了决定并已经公布但不能执行,问题就大了!

六、 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校为主问题

我国财政体制是分灶吃饭,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财政收入体系,没有考虑非户籍子女的义务教育,这些孩子虽然国家有了“两为主”政策,但实际上各地暗地里并不积极更不热心,这在制度设计上是个空白,如不早一点考虑科学的方案,势必造成后患。我的建议是:尽早出台全国性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和支出标准,并核算生均成本,无论是谁都按人头拨款,这样钱随人走,才能解决支出责任上的漏洞!

转自《搜狐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