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医生不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因为我高中毕业在部队所从事的工作是新闻报道,我十分喜欢这项工作,可是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华北煤炭医学院。当时唐山刚刚经受过1976年大地震的考验,我从小和在部队始终是接受的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和“干一行爱一行” 教育的熏陶,所以,尽管专业志向不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上大学的几年是一个医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为将来做一名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雄厚和广泛的基础知识,武装了我的大脑,接受新的信息,对中医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对本专业产生了新的思想火花。

 

  当然,我知道,知识并不都来自书本,尤其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定要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诊治过大批病人,才有可能成为好医生。大学毕业后,我希望能到大医院工作,可是毕业后偏偏叫我到卫生局从事行政管理,我的思想很不情愿,但是我还要把他干好。后来我又调到承德市中药厂从事中药工作,因为我所学的专业是中医,中药和中医毕竟是2个专业啊,我在中药厂工作期间努力学习中药的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在那里我虚心象老师傅、老药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我的进步很快,初步掌握了中药生产的基本知识。不久我就被提拔为丸剂车间主任,当时工厂为了生存,我被调往中药研究所当所长,带领大家专门从事中药新产品的开发,那里都是我们年轻人的天地,我们所学的专业不同,但是可以互补,在那里我回到母校说服了我的老师郭晓庄教授,把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的2号散开发成新药,我们给它起名叫腰痛宁。当时我的想法得到了当时厂领导的支持,我和我的同时几下唐山和我母校的师哥师弟们,制定临床方案,和科研所的同志研究工艺和质量标准的制定,经过我们的辛勤努力,于1985年把次工作完成,从此新药《腰痛宁胶囊》从此诞生,当时我感到十分的喜悦。现在虽然我与企业没有关系,但是每当电视出现腰痛宁的广告,我似乎有些成就感。

 

 因为我不是中药专业,我要求调走从事我自己的专业,就调到现在的这个医院工作,从事中医临床,在临床工作中,我看到病人的痛苦,我非常焦急,从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把书本上学到知识变成解除病人痛苦的本领,做一个人民需要的好医生。我一边工作、一边总结,我的专业和诊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很快就写出了很多专业论文,努力开展科研工作,得到上级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北京铁路局的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人口报,河北日报、承德日报对自己的事迹多次进行报道,在中医临床中我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众多患者对我的治疗认可,几项成果均通过了河北省和承德市、北京铁路局科委的成果鉴定,并且获得科技成果奖,我感到很欣慰,利用业余时间把我的临床经验撰写成数百万字的著作《糖尿病的中和治疗及康复》1996年由中国中医中药出版社出版;《肾脏病诊断及治疗表典》2006年由远方出版社出版。我认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应上升为一种文化,也就是技术到思想的升华。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的精神财富。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各医院都在打造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更追求在符合医院文化主流的基础上,具有自身特点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文化。

  用手为病人服务的是“小”医生,他们的眼里只有病,没有人,用脑为病人服务的是医生,他们以人为本,想病人所需,达到了医者的必然王国。而用心为病人服务的才是“大”医生,即好医生,他们心到手到,全方位为病人服务,达到医疗的自由王国。“10年苦学,20年临证,存心对天,存心对人”;“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于勤奋”。这是我人生的格言。

  临床工作不能简单、教条地用一个公式去对待病人,每个病人都各不相同,我们的工作也必须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是蛮干,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个性化、人性化的提升。哲学升华是做好医生的境界,从知识到文化,再从文化到哲学,这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