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气虚

虚则本为元气衰, 脏腑失调而受连。

自汗头晕见目眩, 脉虚舌淡倦懒言。

治疗法则补益气, 参苓术草四君观。

[注释]

气虚其本是由于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证见:倦怠懒言、自汗、头晕目眩、脉虚、舌淡,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在治疗上应采用补气法,方药用参苓术草(四君子汤)加味。

[按语]

气虚的病因是:由于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使元气匮乏;或年老精气自衰;或急性病的恢复期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衰退。

气虚的症候是: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倦无力、自汗、饮食不振、头晕目眩、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动则上述证加重。

本证的病机是: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肺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脾气不足则生化之源不足、血液不能营养周身,可见疲倦乏力;脾气虚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气血不足不能上充头目,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肌表不固故则自汗;“劳则气耗”故动则上述症状加重。舌脉乃为气虚之状。

本证的治疗原则:补益诸气。

本证的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二 气陷证

气陷由于气虚极, 中气不足举无力。

少气乏力腹胀坠, 脱宫脱肛舌脉虚。

论治法则易提气, 补中益气重用芪。

[注释]

气陷是由于气虚日久所致,以气虚举升无力为特征。其表现为:少气乏力、腹部坠胀、脱肛或子宫脱垂、舌淡脉虚。治则:益气提升,可选用补中益气汤,重用生芪而起到补气提升之功效。

[按语]

气陷的病因是:中焦气弱、脾气不足所致。

本证的病候是:头昏眼花、少气乏力、腹部坠胀、尿意频数、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舌淡、脉虚。

本证的病机是:由于中焦气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头昏眼花;中焦虚,举升无力而反陷于下故见腹部坠胀、尿意频数、脱肛、子宫脱垂、气少乏力。舌脉乃为气虚之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补中益气。

本证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加味,重用生黄芪,达到补气的作用。

三气滞证

气滞故名气不行, 精神抑郁而致成。

临证表现痛胀闷, 胸胁胀痛窜不停。

治疗法则行于气, 滞在何脏何腑明。

[注释]

气滞:顾名思义,有滞塞不痛之意。是由于精神抑郁而致气机阻滞,流行不畅。所表现的疼痛、胀闷、两胁胀痛、窜痛为主要症状。在治则上,可用行气法,由于气滞在各脏腑之不同,病在何脏何腑应分清,用药也不同,应视其证,用其药。

[按语]

本证的病机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发生功能障碍的病理表现。由于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跌扑损伤或痰饮、瘀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塞,也可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而致气滞。气的流通发生障碍,不通则痛,故气滞以疼痛、闷胀为主。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胀痛,时轻时重、部位多不固定或攻痛、窜痛,并与精神因素有关,在嗳气或排气之后暂时减轻,这些都是气滞的疼痛特点。

本证的病机是: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和发生病变的脏腑不同,气滞在各自部位有不同的特点。详见脏腑辨证有关章节。

本证的治疗原则:以理气行气为主。

本证的方剂选用:如五磨饮子和金铃子散。具体应用详见脏腑辨证。

四 气逆证

脏腑紊乱气逆上, 上下升降失其常。

肺气上逆喘咳嗽, 胃气上逆呕吐扬。

肝气上逆痛晕冒, 大法降逆有功彰。

[注释]

气逆是脏腑气机紊乱上逆的一种病理表现,它以上下升降失常为临床表现。以肺、肝、胃之气上逆为多见。由于病因不同,侵犯脏腑有别。肺气上逆出现的症状是:咳嗽、喘息;胃气上逆是由于胃失和降,故见嗳气、呃逆、恶心;肝气上逆是头痛、眩晕、吐血等证。治疗以降逆为主。

[按语]

本证是指肺、胃、肝气上逆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如外邪侵袭,肺失肃降,可导致肺气上逆;胃寒积饮或痰食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肝郁气滞、肝气挟痰冲气上逆,则可发生奔豚气。

本证的主要症状是:肺气上逆的主要表现为:咳喘上气、不得平卧;胃失和降则嗳气、呃逆、恶心;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昏厥、吐血。

本证的机理是:肺气上逆多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痰浊阻滞,使肺气不得宣发肃降,故上逆而咳喘;胃气上逆是寒饮、痰浊、食积等因阻遏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气失于肃降而上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证;肝气上逆是由于郁怒伤肝,升发过甚,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甚则昏逆、吐血。

本证的治疗原则:肺逆:降逆肺气;胃逆:降胃气,止呕;肝逆:舒肝降逆。

本证的常用方剂:肺逆:苏子降气汤;胃逆:旋复花代赭石汤;肝逆:奔豚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