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告别了这里的乡亲,两辆马车吃力的在沼泽地的道路上行驶,整个河滩上,变的异常宁静,远方的羊群传来羊的叫声,金色的秋天,天高高的,云淡淡的,我们坐在马车上尽情的感受着那秋的气息、秋的浪漫。在这里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污染。草原的秋风清清,这个季节这里没有灰尘和风沙,草原有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小河的水不是很大,河床很窄,经过多年的冲刷,形成很深很窄的河床,当地人把他叫做羊肠子河,意思是他窄而长,等到以后我才知道这条河是滦河的源头,流经的地方,河那两旁有席地仰卧不会沾上一点点灰尘的草地,虽然有些发黄,那金茸茸如同草黄色的地毯,软软的。赶车的师傅不由的唱起当地的蒙古歌曲,马儿听到这歌加快了脚步,马车显得很颠簸,带来一阵阵的风,显得有些寒意,妈妈叫我们增加衣服,草原的秋风冷冷的,没有柔情,妈妈的心情显得很沉闷,两眼一直望着那远方的村庄,和村庄东部的东哇,我知道那是弟弟的安葬之地,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和忧愁,弟弟和我们一起来到这里却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去,这是多么的遗憾,清清的秋风吹拂着我们的发丝和我的脸颊,好象要吹翻开那尘封已久的往事,抖落母亲那旧日积攒的忧伤。

 

随着车老板淳朴憨厚的蒙古歌曲旋律,马车在快速的前进,因为这时马车已经走出沼泽的地带,进入当时的国道,我看到道路两旁的小树被秋风吹起发出沙沙的声音,草原上牛羊点点,鸿雁翩翩,他们准备到南方过冬,结束在这里的繁衍后代的任务。远方的村庄炊烟袅袅,牧羊人的牧歌缠绵,天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永远飘荡在草原的天空,锈出一片美丽的景色,天渐渐的黑了,我们到达晚上宿营的地方大滩,也就是现在的京北第一草原,因为当时这里是唯一通往坝下的通道。

 

我们在这里宿营,这里有供销社的一个旅店,也就是大车店,这里的条件十分简陋,男的住一个大房间。女的住一个大房间,每个房间有两个很长的大炕,晚上这里有些寒冷,夜间北风呼呼的作响,吹着树叶发出各种的响声,显得十分恐怖。

 

早晨天还不亮,大人叫醒我们,我们懒懒洋洋的起床,赶车的师傅把车早已准备好,因为今天的旅行是从坝上到坝下,道路更艰难。草原的秋风显得很无情,没有温馨,只有寒冷,这里距离坝头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从这里通往坝头的路,没有盘旋的山路,只有缓慢的小波,我们行走2个多小时,仰入眼帘的是那风景入画的坝头,这里没有辽阔的草原,只是一个不太宽敞的沟,两旁没有大山,只有平坦的丘陵,丘陵那缓慢的山坡上,有一片一片的白桦林,秋风把那白桦林的树叶染成金黄色和橘红色,在开阔的丘陵上,还留又青草的绿意,农民用那很长的大扇镰,把牧草排成一趟一趟的堆积起来,有的农民还把打下来的牧草,堆成一垛一垛的,一垛垛牧草点缀着丘陵的山坡。沟底的小溪,清澈的流水,在一片片金黄中流动,在太阳的余辉照耀白桦树叶舞动着精灵,仿佛是一幅幅画卷令人陶醉。马车已经到达坝头,准备下山,我们休息了片刻,赶车的师傅叫我们坐稳,抓住车上的绳子,因为下坝的路途是崎岖的盘山公路,路面很狭窄,哪个时候没有柏油公路,都沙石土路,车子在盘旋的公路上颠簸的行驶,马车的刹车声的摩擦,发出刺耳的响声,这里的山和坝上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塞北山区的景色,风不是那么刺骨,但是显得很凉爽,远方虽然也有成片的白桦林,枝叶很茂盛,还没有被霜冻染红,庄稼地里的玉米还是很绿,谷子地里,一片金黄,红红的高粱,这些景色在坝上草原是看不到的,崎岖的山路逐渐平坦,车子显得平稳,我们的心情也显得平静。这里的气候显得很温暖,微微的秋风,吹在我们的身上。在道路的左侧有高如屏的山体中,有两个直径约6米的圆孔穿山而过,构成山光画廊一大奇景。赶车的师傅告诉我们,这就是窟窿山。 窟窿山有两孔,一孔大,一孔小,并排而立仿佛一对天窗。这座山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为“孔山“。其孔高22米,左边孔宽约14米,两边孔略狭窄,有10米,中间石柱厚达2米。相传,此山是杨二郎担山填海,以便进军。杨二郎便来此担山,用扁担穿了两孔,未能挑起此山,便只好放下另寻他山。这样,窟窿山便留了下来,成为塞外一座奇山。远望连绵群山,云雾缭绕,朦朦胧胧,一片霞光,绚丽迷人。 我们弟兄3个在车上嬉闹着,马车在平坦的大道上行驶,马路两旁,没有田地,整个河套上有绿油油的灌木,又河柳、有刺柳,其根茎牢牢的扎在那松软的沙土中,沙土上长满各色蒿草,把灌木结实的抱在一起,在灌丛中又那清澈的泉水,灌溉着那贫瘠的土地,远处时而有野鸡和沙鸡从草丛中飞起,发出扑拉扑拉的声音,有时看到野兔从草地中跳跃,远方的山上好似山羊的动物,其实那不是山羊,而是这里特有的野生动物,青羊,后来我知道青羊又称岩羊。赶车的师傅告诉我们,河滩的灌木以刺柳为主,现在的刺柳是黑绿的,枝叶茂盛,等到冬季,枝叶被严寒和秋风吹掉,开始接出黄色的果实,整个河滩,都是刺柳的果实,在白雪皑皑的冬天,看上去十分的美丽,冬季,这里的村民把接满果实的刺柳折下,在河套的冰上摔打,被冻成冰块的的果实,散落在冰上,吃起来甜酸的,说的我们直流口水。后来我参加工作以后这里的人们开发了一种饮料叫沙棘饮料或沙棘酒,其实刺柳的学名就叫沙棘。

 

这里两旁的山是那么的好看,好象桂林的山,可惜这里没有那丰富的水源,要不然他的形,它的峰,绝对超过漓江两岸的美景。在路边有块刀劈石,巨石,从中间整齐的裂开,传说是康熙皇帝路过此地试刀时,用刀劈开的。我们又走一程,来到了喇嘛山的脚下,喇嘛山有山光画廊的景观。喇嘛山主峰为1198,山势险要,俊俏挺拔,其主峰正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处深幽的岩洞,相传那曾经住过一个喇嘛,修身养性,已经练过半仙之体,在康熙年间,他知道康熙要从这里路过,(因为这里是皇帝围场的一部分,称为西围),喇嘛急忙拦路讨封,骑着一根檩子,在两所拔地而起的山峰之间,飞来飞去.康熙不解其义,看了十分惊讶,随口说道:“这个人这山跳到那山,也不怕摔死”。果然康熙的话音未落,这个人果真坠入山谷,气绝身亡。随从的人忙向康熙说道:“这个人是向皇上讨封的,不想您一句话要了他的命”。醒悟,也觉得有些惋惜,随命修座猞猁塔收殓尸骨,并派工匠在壁石上镶嵌一尊足踏莲花,背放佛光的喇嘛雕像,丹青彩绘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现在乃鲜艳夺目,如今塔基和墓均在,以纪念这个喇嘛,从此就叫喇嘛山。山的南侧有当年喇嘛居住的喇嘛洞,洞边有一丛核桃树,洞口横嵌一松木,木上栓有一条铁链。在该山南侧有多块巨石形成的一个洞,该洞是一条500米的天然山洞,洞外有18块巨石覆盖其上,因年久,雨水冲刷掉巨石的泥土而形成酷似一串佛珠,故称佛珠洞。佛珠洞的东侧是四纪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像佛珠洞一带的冰臼群,分布在山脊、山峰、山麓地带,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马儿在道路上欢快的奔跑,马车的颠簸和我们旅途的劳累,远方传来阵阵铃声,这是驼铃的声音,一大队的骆驼驮着各种生活必需品向我们走来,我知道这是蒙古人到这里来运输货物,这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象这样的骆驼队在当时的60年代初还是很多的,他们把内蒙古的大青盐贩运到内地,换取更多的生活必须品,有时骆驼对还运输着木材。

 

夕阳就要落山了,我们到达第二个目的地,白塔,这里距离丰宁的县城只有8里,我望着远方的县城,当时这里都是平房,没有一座楼房,回忆我似乎不太记事时在那里生活的往事,和那艰苦的岁月,我记得那是几年的冬天,父亲在县城工作,我们住在当时大阁就是县城所在地,叫西旮旯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房子,那年冬天很冷,爸爸妈妈忙于上班,我和几个弟弟在家,当时没有炉子和煤炭,只是用一个火盆取暖,我和弟弟的手冻的红红的,都流脓了,那往事叫人辛酸。当时这里的人们都是这样,当时我国刚刚解放不到10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我们的父辈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在努力的工作着。现在这里的气候显得暖和,虽然是秋天,但是风显得更绵,但是我回忆起往事,后背有些寒意。就这样我们在这里住下,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天刚刚出现鱼肚白,火红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但是可放射出一道道的光霞,我们开始起程了,这里的道路比通往坝上的道路,宽敞多了,也显得平坦,马车吃力的在松树梁上盘旋,这里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植被一点也没有得到破坏,赶车的师傅说这里经常有豹子和狼等动物出没,梅花鹿和狍子的数量不少,说的我们有些害怕,我们弟兄几个的眼睛紧紧盯住,道路两旁的树林,怕这些动物出现。不到3个小时我们下山了,马车加快了步伐,马脖子上的铃声发出悦耳的声音,马儿欢快的奔跑。天突然变了,一大片乌云,在我们头上,不大一会,下起雨来,雨点是那么大,那么急,我们用钻进马车的全用苫布中,雨点敲打找苫布,发出啪啪的响声,那节奏好象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欢送我们回家。

 

雨渐渐的停了,太阳出来了,雨后的太阳,放射着强烈的光芒,照在我们的身上暖烘烘的,好象马儿也知道快要到达目的地,加快了脚步,等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到达已经阔别3年的家乡,凤山戏楼还是那样,烈士亭前的两个旗杆仍然耸立在那里,旗杆的铜头在晚霞的照耀下,放射着光芒,凤山完小的围墙,还是虎皮墙,显得发旧,关帝庙那两侧的钟鼓楼好象是发出阵阵的响声,好象在欢迎我们归来,完小院里的那棵古槐枝叶茂盛,不减它当年的活力,我们到家了,我们的家就在完小的后面,叫学堂后身胡同。又开始和我童年的朋友,现在的金刚一起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