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5.12”大地震

 

---写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一)

 

2008512920分,我们乘坐的九寨—成都的飞机安全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

 

出了机场航站楼,我们一行在女导游的引导下,登上了前来接应的旅行社的中巴车。车刚行驶到通往市区的公路,就被路上值勤的交警拦下。通过核查相关证件,说此车违规到机场接游客,且女导游没有随身携带导游证,司机和女导游下车交涉未果,让车靠边停下。车上的我们都很着急,东北人的火暴性子和粗门大嗓,让女导游满脸通红,司机满头大汗。女导游一边向我们解释,一边向外界打电话求助,(由于说的是四川方言听不懂),大约过了40分钟,在多方的协调下,交警返还了司机的驾照,中巴车继续向市区驶去。由于早上赴九黄机场起的早,大家都很疲劳,加上刚才发生的拦车小插曲,谁都懒得说话。只有女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接下来的旅游行程和时间安排。原行程安排,12日从九寨到成都后,休整半天,从13日开始都江堰、乐山、峨嵋山的旅程。由于在成都大半天没事儿干,女导游向领队的推荐到成都市区的武侯祠(汉昭烈庙)和杜甫草堂一游。同去的人中大部分是首次进川,所以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进入市区,中巴车载着我们继续向武侯祠进发,沿途的街景从眼前匆匆掠过,有一处绿荫下的一段红墙映入了眼帘。我忙问导游这是什么地方?待导游扭头看时,车已驶过看不到红墙了。我心里在想,这一定是座古建筑,会是个什么地方呢?

 

进了武侯祠,大门口处仍与我91年来时一样,两棵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朱红飞檐的祠(庙)门。进入大门,另请的武侯祠导游员为我们讲解着三国刘备、诸葛亮等君臣的伟业和逸事。在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前,我们仿佛听到了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也再一次引发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出了武侯祠,又来到了位于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草堂内,同91年比,还是那样清幽、宁 静,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园,置身之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伫立在杜甫草堂碑亭前,“少陵草堂”石碑依旧,仿佛看到诗人伏案奋笔疾书。诗圣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三吏”“三别”,振聋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誓愿,千百年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弦。

 

从杜甫草堂到住宿宾馆的路上,从另一个方向又看到了来时路过的绿荫红墙,并且能看见大门上“永陵”两个大字。怎么这里也有个永陵(辽宁新宾有座永陵,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我又忙问导游,永陵是那个朝代帝王的陵寝?导游说她是负责都江堰、乐山、峨嵋山景区的导游,市区的景点不是很熟悉,对永陵更是一点不晓。我只能遗憾地点头作罢,不时地回头张望这座我所不知陵主的古代建筑。车向前行驶近一站路,就到了我们入住的宾馆。我心想,今天一定要去拜访这座永陵。

 

我约了几个我熟悉的外市同仁到距宾馆不远的饭店吃午饭,饭后已近下午2点。由于连日来在九寨游玩,外市同仁们感到身体疲惫,想到宾馆休息,另他们对名胜古迹不感兴趣,我也只好不顾他们善意的阻拦,只身前往。由于路途不远,我顺着马路步行不到一千米,来到了永陵门前。

 

永陵的陵门是座绿瓦挑檐建筑,3洞拱门,中间1洞较左右边门要大,门上有兽面衔环和排排门钉,中间门洞的上方,是永陵两个大字,右侧有一“成都永陵博物馆”的木牌。大门两旁各有一尊侧仰首的石狮。

 

进入永陵,从陵园内的介绍得知,这座永陵俗称“王建墓”)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所知全国唯一的墓室建筑未深埋于地面下的皇陵,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永陵(王建墓)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20多项中国之最或唯一。现永陵博物馆有3件镇馆之物,分别是二十四伎乐浮雕的棺床、最长的大玉带、石刻王建坐像,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史学和考古界颇具极高的研究价值。

 

五代时期宏伟壮观的永陵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地面建筑均为1942年考古挖掘后人工所修建。陵墓地宫门前两侧各有一配殿,现左侧是“永陵伎乐”展厅,内展二十四伎乐的泥塑。右侧是“千年皇陵”展厅,内展永陵出土的精品,其中就有大玉带的仿制品(真品不展出)。陵墓神道两侧立有高大的石像生,左右各4尊,依次为文臣、武将、麒麟和马。看过两侧配殿展室,来到墓室地宫的门口,门口有一身着武警服装的警卫把守。地宫门内迎面立一屏风,上有墓室介绍。转过屏风是呈十几度下坡的墓道,墓道顶是石拱结构,地面由巨大的青石板铺成。这时,迎面走出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看样子是一对恋人。经过十几米长的墓道,来到了王建的墓室,这时墓室内除我之外,再没有一个游人,昏暗的灯光和潮湿的气味更烘托了墓室的阴森。墓室长约10米,宽约6米,高大的拱顶也为石结构。墓室中央安放雕刻有花草、龙纹、二十四伎乐及两侧抬扶棺床的十二神像的石棺床,石棺床里端(即墓主人头端)放置一石质大油缸。墓室最里面(也即是地宫后室),有一近两米高的平台(有些象舞台),上面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我正要仰头观看王建的石坐像,还未等看清坐像轮廓,就感到地面在剧烈颤动,头顶传来象列车驶过轰轰隆隆的巨大响声。我想,来时也没发现旁边有铁道啊!这是什么声音?将地面震动的这么厉害。这时,听到地宫外有人大声的呼喊,但我听不懂喊什么。地面还在剧烈颤动,头顶还在隆隆轰鸣,加之外面的喊声,我想是不是地宫要关门了,关闭沉重的石门也许会生产这样大的震动和声响。不行,我得出去。我快步向地宫门口走去,此时感到脚下的墓道象船板一样,漂漂浮浮的。这时我才意识到是地震了。待我来到地宫门外,感到大地在摇晃,比地宫里面晃的厉害的多,要尽力控制才能站稳。把门的警卫问我,里面还有人吗?我告诉他,没有人了。他说地震了,问我听到他喊声了吗?我说听到了,但听不懂喊什么。 他忙向我说:对不起!我刚才喊时未说普通话。这时,大地已逐渐平稳下来,只有地宫门内的屏风还在颤动,我看了一下手表,是230分。地宫门前的神道上,此时已聚集了一些游客,其中也有一些永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在讲述刚才地震时的情景,都说不知道哪里又地震了,也不知道震中在哪里?一位老年男游客说:一会儿还可能有余震,大家不要乱走,先在这里。这里场地宽敞,没有高大建筑物,是最安全的地方。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什么动静,我就沿着左侧的林荫路向地宫后面的陵区走去。刚走几步,又发生了一次余震,但较之刚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后据说,也接近6级)。

 

在地宫后面的陵区,可看到地宫上面圆形的墓冢封土堆,封土堆上长满了葱绿的植物,墓冢周围是圆形的陵墙。穿过后面陵墙的月亮门,再过一座小桥,就是环境优雅、鸟语花香的园林区。园林区内树木葱茏,花草芬芳,小桥、流水、庭院、回廊,假山、盆景点缀其间。凉亭里,有几位男人在聊天;林荫下,一位身穿运动装的中年妇女在跳健身操;一座房子前,几位打工模样的年轻人在嬉闹;另一座房子前,两位妇女在洗衣服。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从容,那样平静,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等我再次来到地宫前的神道,人比刚才还多一些,正门的大门不知什么时候已关闭。这时已近4点,我想该回宾馆休息了,就找到位于大门旁边屋内的工作人员,要求开门。工作人员说开门可以,但出去就不能再进来了。

 

当我走出永陵大门的时候,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