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2日至98日在北京参加了“文物调查及数据管理系统建设”2005年度项目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此次培训班学员来自15个省级文物局和博物馆,我局是这期培训班唯一特约的地市级文物局,充分体现了国家局和上级领导部门对承德市文博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期培训班聘请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周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游庆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朱晓东、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牛振东、南京博物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小朋、甘肃省文物局办公室主任马玉萍、河南省文物鉴定站主任夏志峰、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信息规划处主任陈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信息网络处副处长李建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信息网络处副处长祝孔强、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信息网络处副处长金瑞国、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信息网络处副处长高洋等多位专家讲课。

主要课程分为《关于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游庆桥主讲、《甘肃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管理》马玉萍主讲、《文博类互联网站的建设与管理》金瑞国主讲、《文物调查项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祝孔强主讲、《“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概述》朱晓东主讲、《文物调查项目应用软件体系》高洋主讲、《信息化规划与标准规范工作八讲》陈刚主讲、《文物调查项目宣传工作概述》金瑞国主讲。课堂上各位专家主要阐述了文物事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各地“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管理情况。课后还参观了文博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博物馆,通过这次学习与各地学员课后交流,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一、提高认识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及社会形态的重要转变,对传统的办公方式、管制职能和决策过程提出新的要求,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虚拟社会和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对文博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信息化在文博事业中应用的重要意义,确立信息化建设在文博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当前,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在国家整体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还不够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尚未健全,标准规范体系需要制定、完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重硬件、轻应用,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真正理解文博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尽快建立并完善文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加紧制定文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重点工程规划及文化遗产地区域性专项规划,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以规划为指导、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有序建设,规范管理。

二、信息资源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当前,由于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上的差距,导致数字鸿沟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目前世界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数字机遇的不平等和信息化殖民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这种条件下,掌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权至为重要。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当前,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如何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5000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是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物调查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摸清文物家底、夯实工作基础、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文博单位要结合文物调查项目的推进,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三、需求主导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

目前行业的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文博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扭转这种现状,必须深入分析行业需求特点,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当前,文博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文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少。文博行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资金投入上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必要保障和倾斜,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

五、基础研究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智力源泉。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文博系统对什么是信息化,怎样建设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充分,导致需求不明确、标准规范不统一、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林立等一些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

六、承德市文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承德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国家级旅游城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30公里,历史上曾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京师陪都,共辖八县区,总面积39548平方公里,人口355万,其中市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承德避暑山庄(包括外八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我国北方难得的文物风景区。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周围的山峦、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罕见的历史遗迹。三百年来,她以其蕴藉着南秀北雄的绮丽风光,宏伟壮观的寺庙建筑,卓越的园林艺术,栩栩如生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画而驰名中外,赢得了国内外来宾和学者的热烈赞美。1994年,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承德从此走向了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承德,也使承德打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辉煌灿烂的一页。由于承德的世界遗产的特点——它是由一处遗产兴起一座城市。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与遗产息息相关的。所以,保护世界遗产已经成为承德全市人民的共识。最近,承德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战略构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提出“将文物保护事业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以此为中心,带动全市协调发展,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特别是以山庄肇建300周年为契机,承德市大力恢复了山庄的历史风貌,“远近泉声”、“云容水态”、“千尺雪”等10余处山庄历史上的著名景观又得以再现。两年来,承德市投资近1亿元,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的有关要求,拆除山庄及周围寺庙群内的非文物建筑,恢复绿地草坪,完成了普陀宗乘之庙整体修复、殊像寺宝相阁修复、普宁寺上客堂、清史博物馆等141项文物整修工程和园林整治工程,仅2003年以来就恢复了60多处古建筑内由皇帝亲笔写就的楹联和匾额。另外,1997年起承德文物局开始参与《中国文物保护古迹保护准则》的编写,并与敦煌一起成为实施《准则》相关内容的示范单位。2001年编制完成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十年保护规划》。承德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这些成绩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肯定。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信息化方面,承德市文物局正在进行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在机构设置上,专门成立了文物信息中心,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局域网的基础建设也已经被列入到工作计划当中;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研究单位的合作交流,在文物保护信息系统建设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具体实践,扩大了承德市文物局在国内外文物领域的影响。

总之,在完善传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手段的同时,建立起承德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是适应承德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新变化的有效措施。它对于加强承德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