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七,忻口,曾经血染的土地(204在哪里)关于传说中的204高地和发生在那里的激战,旅游景点说明标牌固不靠谱,诸多抗战回忆录也未必有用,描述虽多却不清晰,甚至彼此矛盾。称谓也有南怀化东北高地、忻口西北高地、小红山、横山、横岭等多种。而204高地反而鲜有说及,甚至连中央防区总指挥郝梦龄和陈长捷的文字中也无此称谓。至于方位则更混乱,有称忻口正北也有称忻口西北,有称南怀化东南也有称南怀化东北等等。究其所以,似有如下原因:亲历者的回忆录多成文于二十余年以后,何况这些人大多处境不佳,更有如陈长捷等关押多年者,历经磨难早已噤若寒蝉,能讲清大致已属不易。这些人士能查阅的资料极为匮乏,甚至地图之类也不可求,如此种种,出些差错也就不难理解了。规模很大的忻口会战分三个防区,各防区辖多支部队,各部队分段防守阵线。也会造成认知的局限,非高级军官不能得知全局,非一线官兵难于目睹现场,如此难免众说不一相互矛盾。倒是一些旅团级军官既要亲临前线又要指挥一方,对战场环境的描述更详尽准确一些。
如,时任第九军五十四师一六一旅三二二团第二营营附翟洪章的回忆录中有如下内容:当时我团的布置是:第三营在南怀化西南方沿云中河南岸构筑防御工事,我第二营(我任营附)分配在南怀化东北面云中河南岸几道土梁上,第一营为预备队随团部在南怀化村內。我营所在的土梁上有一烽火台旧址,方圆不过二百米左右,上面起伏不平,可勉强耕种。他所在的阵地,无疑就是当今开辟作景点的地方,只是他并没有说过204。
第六十一军新编独立第四旅旅长于镇河级别要高一些,他的文章多处说到204高地:第三天夜,郝军长命令我率所部,在拂晓前攻占南怀化及村东北高地,令李仙洲师长率该部攻占204高地。拂晓前,郝召集我和李仙洲在高地上研究划分两个部队攻击区域时,李仙洲突然被204高地敌人步枪弹打伤胸部。等等。初看于旅长的回忆录颇觉兴奋,以为能找到204高地的详细线索。反复看过却觉得不很经得起推敲。文中对204的描述颇为含糊,各有关语句也有自相矛盾,似乎他对204也不甚了了。另文中提到的相关人物如郝梦龄、李仙洲、陈长捷等都不曾说到204高地,只此一位则有孤证之嫌。
第九军第五十四师参谋处长李文沼,他文章描述了中央防区的概貌:忻口在忻县北五十华里,铁路公路贯通南北。忻口通道南北口各有大砖门楼,北口门楼改为工事,作了山炮阵地。忻口南半是居民村落,北半为红土山梁。梁北的云中河流经忻口东北约二里的界河铺,汇入滹沱河。土梁东侧有一沟,名红沟。沟宽可通汽车,沟长约半里,西南东北向,沟两侧已预先挖了三十多孔国防窑洞,第九军军部就驻在这里。忻口汽车站在村南端,火车站在村北端靠河边。铁路、公路平行通过忻口村东,一经小铁桥、一经小砖桥渡水北行。忻口东,过河为灵山。这段文字不多内容却不少,佐证了当时的地貌与现在颇有不同的猜想,尤其关于红沟战备窑的内容是难得的文字记载。
红沟和204高地一样,同是被多次提到却不知所踪的地名。204高地仅是军事地标,红沟似乎作为民间地名存在过,民国时期地图尚有标出。二十三年军图与李文沼的说法相符,而三十五年美军地图显然错误地标在了滹沱河东岸。与近年的地图比对,红沟的位置近似于一个叫“红崖湾”,而红崖湾在各种地图上标得五花八门,完全不足为凭。曾问抗战纪念墙下值班的老乡,他们都只听说过红沟却说不清所以,若问红崖湾也不过用手向战备窑方向一指,同样不知道准确位置。按照李文沼的说法,战备窑当在一条山沟里,而且山沟的两侧都有窑洞,并非像现在这样面对滹沱河畔的开阔地。作为仅存原始文物,现存的战备窑并没有重建,是唯一能确定历史地标。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山沟的另一侧消失了!按照这样的推理,现存的战备窑应为沟西侧窑洞的一部分,对面的窑洞侧随同山沟东侧夷平一起拆毁了。于是地形变化、公路变化、47孔窑只遗存15孔、窑洞低于路面等诸多疑问也都能得到合理解释。如此推论,并不能完全释疑。战备窑门前(可能)的山沟是不是红沟?红沟是不是现在的红崖湾?1300(或1200)高地和204高地是什么关系?这些仍然无法肯定。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忻口村的208国道边有一个很小的路口,据说里面谷地是当年通往南怀化的捷径,名曰红沟。其实这个谷地并不贯通,中间要翻过山梁才能到南怀化。路口里面虽然修得平整,其实只到不远一个采石场能通车。如今已经不再有什么人取道这个小山沟去山那一边,摩托车电瓶车绕行关子村要方便快捷得多。
204高地也许是军方秘密,也许只是作战位置临时标识,也许是本无此名称不过是后人的臆造。至于当今说到忻口必称204高地,多是靠码字为生的媒体文抄公所为并无用心考证。即使不能确认204高地,但我觉得那已经并不重要,无疑所谓的204高地就应该在这里,可能并非广场或烽火台某一点,而是能控制整个忻口山正面和两翼的整个山顶台地。
从204高地看山下,云中河以及安家庄、王家庄等尽收眼底                              

站在忻口山上忽然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在这个不起眼的土山上,国民革命军曾与日本鬼子进行过殊死搏斗,十万官兵血洒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