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 ——三谈“三年大变样” 承德市的城市建筑,不应单纯追求“高”,而应追求的是有助于推动旅游业,有助于体现“城市文化”。 世界上许多现代化城市成为旅游热点,是以其建筑具有的独特艺术性而吸引游客的。我们从外地旅游归来常常说:“某某城市真美!”这美的含义不仅包括了这座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也包括了城市整体建筑的艺术美, 还包括了城市居民的文化文明程度。 建筑主要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它是一种通过建筑物的内外造型设计、建筑群的布局与比例关系等手段,在立体空间中表现某种设计思想的实用艺术形式。由于建筑艺术概念对建筑设计与施工有着特殊的美学要求,因此,不是所有的普通建筑物都可以称为艺术的。往往只有那些有特点、有某种美学或文化价值的建筑,才可以称为建筑艺术品。建国以来的承德市有哪一座建筑能称为艺术品,或者有历史见证的价值?老承德人可以举出的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作品:承德剧场、老检察院、建设局、老邮局、铁路办公楼、铁路俱乐部等,已经微乎其微,而且它们也面临被拆毁的威胁。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世界的整体发展趋势,但是旅游城市必须有建筑群的组合特点。目前,承德城市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没有形成风格,既非古典主义反映民族的差别,又非现代主义强调形式服从结构,也不是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强调装饰我们看到近些年承德市的若干组比较大规模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偏重了孤立的实用性和浅薄的形式美,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从城市整体看,都是不成功之作,因为形不成风格。一种风格的形成要在许多幢建筑物的语言中不断重现,不仅在空间重现,在时间上也呈连续重复性。如果某建筑物只独此一家即使有一定的独特性,也算不上什么风格。魁福园小区算是比较好的,可以约略看出它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是局域性的。遗憾的是后来插入的“翰明大厦”破坏了局域风格。“世纪新城”在人性化理念上表达得比较好。这里,我想提一下“丽水”建筑群,在风景保护区内搞开发,我是反对的。但是这一组建筑的白墙黛顶的建筑风格,很有古气、秀气,我不由得夸一声好!这是设计师的思想。而其它小区几乎没有风格可言,整个城市更无法形成统一的能产生旅游效应的建筑文化。 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命运至关重要。文化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化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弥漫在城市的所有空间。经济建设、城市建筑、家庭生活、社区建设,都应导入丰富的文化元素。英国曼彻斯特市的文化战略研究报告中宣称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伦敦也定位为文化之城,并且提出发展文化并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的战略,以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在其文化发展战略中开篇提出一个口号“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其中6个分题之一便是“建筑文化”。 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把文化竞争力作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来考量, 上海市就提出“文化是城市的活力和灵魂”的口号,把文化融于城市总体发展中。文化化已经是许多城市的发展思想。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凸现文化事业的位置。不仅是充分发挥纯 文化部门的作用,也包括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例如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承德日报社、承德画院、承德话剧团、承德评剧团、承德歌舞团等单位。前日从承德评剧团门前经过,看到他们还不如左右相邻的小店铺风光,其寒酸相简直令人目不忍睹! 在新城市规划中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市级博物馆都摆上了位置,这让我特别高兴! 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承德市有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名号,也有文化兴市的理念。但是缺少能反映一个城市文化的建筑物。在承德市几乎没有纯文化建筑,即使是文化建筑设也首先考虑商业活动和经济效益,文化运作与商业运作两者位置的摆放中总是优先考虑商业运作(例如中心广场、原群艺馆址的文化大厦)。 在已落成的比较大的建筑物上缺少文化匠心,文化品位不高。几幢比较高的建筑只能证明承德也有高层建筑了,此外什么作用也不起。哪幢建筑能让人感动,没有。哪幢建筑能给人历史的联想、未来的昭示和文化的启迪呢?连寓意的东西也没有!高度上去了,文化却上不去。由此我们看到设计师缺少对历史的思考,缺少建筑文化的理念,更缺少把历史与现代社会用文化有机融会在建筑物中的艺术创作本领。甚至为旅游业着想的观念都没有。 现代化的建筑若要产生旅游效应,必须具有四种特点之一:或者至高,如上海金茂大厦;或者至大,如北京东方广场;或者独具风采,成为世界级经典,如悉尼歌剧院;或者是文化蕴涵丰富、整体风格独特的城市。前三种,对于承德都不切实际,那么只有第四种是承德的发展方向。这是从宏观的规划上说。从微观的技术角度看,我们有些大的建筑项目虽然建筑质量不错,但给人的感觉总好像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半壁山跟,一处古代摩崖石刻在修路时被忽略,只好做低于路面的处理。我很欣赏京城公路?窝梁路段上路边的一间小亭子,很有中国古代“十里长亭”的诗意。路边的拥军模范城巨石,融进了自然美。还有进入市区新建成的迎宾路,河堤上的观景台;火神庙广场的康熙铜像;双滦区环岛中心的巨鼎雕塑;今年刚完成的橡胶坝管理处两组建筑的改修,突出了“古气”、“文气”,都是艺术之笔。 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是住宅建设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仅使人在居住生活中能有机和谐地生活,又能陶冶塑造人。西方发达国家从生活环境的目标着眼,以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为基本原则来评判居住环境质量并进行住宅区环境的规划建设工作。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先生指出有些住宅区环境好像是专门为了搞纪念性、展示规划,而忽视为人所用的基本目的。这种现象,在承德不是也能看得到吗? 在住宅小区里密集的楼房,楼间空地很小,户外空间忽略为老年人和儿童、残疾人着想。缺少树阴、坐登,缺少让居民休闲散步运动的空间和设施。 无论是外在还是内涵,很多外地人批评承德市缺少共享空间。现代国际上对城市的建筑要求任何建筑群,包括小区、功能区、居住区的建筑物内部、建筑物之间都应有充足的共享空间。我市的公共场所,如百货商店大都空间狭小,柜台密集,顾客拥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学校、幼儿园也没有充足的运动场和活动场所。 旱河的改造是承德“大变样”中的大手笔。过去的旱河是城市破旧简陋的象征,是肮脏的象征。河床不断淤积垃圾污水,每年都是卫生治理的重点。河床上的一点空间也有人不放过,建一些影响市容的简易建筑。今天武烈河与旱河正在奏响承德市区秀丽风光的主旋律,对城市共享空间会增添极大秀色。 建筑功能要作区分,是承德市“大变样”中要统筹的一项主要课议题。市区主要的大街,如南营子大街、西大街、火车站路、新华路、石洞子沟等街道、人行道长期不能保证畅通无阻。马路本来就不宽敞,又往往不仅只是通行的功能,许多地段又兼作市场、停车场,混乱如同农村集市。有人埋怨进城卖农产品的农民和摆地摊的下岗职工难于管理。其实,这是没有专用市场建筑带来的结果。马路市场化使大部分马路人行道不畅通。临街的楼房底层大都自己改造成商业用房出租,也是文化理念逐渐退化的表现。临街的空地建平房出租做商店或饭馆。很多小饭铺没有下水道,污水污物就往大街上排雨管道口或者路面上倾倒。今年“大变样”首先拆除临街的五类破烂建筑,非常得人心!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我市的商业广告牌,因为它紧紧和建筑物联结在一起,已经成为建筑的附属物。临街房屋顶上、墙上广告过多过滥和随意性,使建筑物如同头上长了肿瘤、疖痈。广告牌对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的破坏似乎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注意。 城市夜景是文化表现的一个方面。很多城市的街头公园多,而且许多公园有喷水,每到傍晚在灯光照射下,水花斑斓,甚是幽雅。我市近几年的亮化工程有了不小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原承钢铁路大桥停止使用后没有拆除,而是巧加装饰,夜间成为城市重要一景,颇受人们赞誉。 文化兴市,愿“三年大变样”使承德文化名城更加名副其实! y-f 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