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赞美她们——妇女,也就是母亲,整个世界都是她们乳汁所养育起来……没有母亲,既没有诗人,也就没有爱。

—— 高尔基

一位 领 低保金 的 老人

——三八节礼赞

 在我居住的小区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年岁很老的老人。她或坐在树荫下,或坐在太阳下,默默地感受着风的凉爽和阳光的温暖。街坊邻居聚在一起,议论家长里短那是一种快乐。而她已经没有了可以和人侃侃而谈的精力。和大家坐在一起,更多的是听别人说。回忆从前是美好的,但是随着生命的衰老,她的回忆也已经变得断断续续。

她静静地坐着,偶尔掏出一支香烟,慢慢地吸允,一缕青烟袅袅地飘散。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因为她是街道主任,她的名字叫杨永兰。

那个时期,大多数家庭主妇没有文化,没有工作。家庭对街道的依赖显得格外重要。她每天不辞劳累,出东家,进西家。正是通过街道的工作,把政府和每个家庭住户连接起来。

到我青年时期,她还是街道主任。

到我中年时期,她已经年迈,但还是在街道上奔波。

如今,我也早过花甲, 而她的年龄,已经是奔百的高寿。

和她谈话,需要在儿孙们的点拨提示下,五六十年前的已经淡漠的经历,才能一点点聚拢起来,清晰起来,让缥缈的青烟由虚到实变成一片绿叶,一朵花,一株树,让我们想像那艳丽、那香气,那生机。

她是1917年生人,1948年承德市解放时,她31岁,成为桥东区的村长——相当于现今桥东区办事处主任。武烈河以东,包括红砬沟的村民都归她管辖。后来村长更名中居宅街道主任,还兼任支部书记,一般人们大都叫她“杨书记”,当她逐渐年老以后,年轻的人称呼她“大姨”、“大娘”, 后来又演变为“杨奶”。

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很多人家无工作,无收入,无粮食,无衣服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解决粮食是当务之急。以工换粮,用体力赚回第一批粮食,是到离宫里挖湖泥,她一个身体弱小的女子,和男人们一样抬大筐,感动得其他人无不出力。没有穿的,她找到铁路军代表,军代表答应给她一批缴获来的布匹,作为回报,她带领人们为铺铁轨砸石头子。还有为城市建设筛沙子…… 事事都是她走在前边。

几十年间,她带人白手起家,接连建立起搬运队,缝纫社,茶馆、幼儿园,印花厂、加工厂、小五金、浆洗房、豆腐坊、食堂等。每一个企业都饱含着杨永兰老人的心血。听她慢慢地叙说这些创业的过程,可能要几天几夜也说不完。那人和事,那一波九折的艰难,有时让人唏嘘。有些经营实体发展壮大起来,有了房产和积累了可观的固定资产后,便被区里收去,作为区属企业。像搬运队、小五金厂、缝纫厂等都是如此。有些人随着这些企业走了,从而后来变为有固定工资的正式工人。多少人从中受益,无法统计。而杨永兰需要留在街道,继续新的创业。她不是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也曾经向上级提出过要求。但是上级认为街道工作离不开她,所以她一次次的个人服从组织。

一个没有文化的妇女,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业,其勇气和毅力,该是何等不同寻常!如果她晚出生几十年,赶上改革开放,凭着她的志气,也许会成为富有的大企业家。今天人们常常谈论“奉献”一词,我想对奉献一词的最好注解,就是杨永兰一生的舍己为公!

什么工作最庞杂、最琐碎、最基层、最接近群众?——街道主任。宣传方针政策、贯彻法令制度、登记、发票、办证、收费、募捐、放款、放粮,游行、开会、征兵、防盗、防火、救灾、扫盲、检查卫生、扶贫救助,义务劳动、计划生育、植树造林……人间社会的几乎所有政治大事、家庭小事无所不管。无序无头,无止无休,无时无晌。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繁杂、琐碎,但都与国计民生相关。很多人一提到街道主任的工作就皱眉,俗话说“有本事的人不愿意干,无本事的人干不了”。有的人耐不住繁杂,有的人受不了???械娜顺圆涣诵量啵??钣览季谷辉诮值乐魅蔚母谖簧霞岢至?/SPAN>41年——多么漫长的日日夜夜啊!我不知道在中国能找到几个有41年街道主任工龄的人?能找到几个72岁的“奶奶”街道主任?

街道主任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调解。所有居民间、家庭内部的矛盾化解,全依赖于她的工作。夫妻之间的怄气,婆媳之间的不睦,千奇百怪,不是她登居民家的门,就是居民进他家的门。街道没有办公室,她的家就是办公室。办的是公家的事,却又是来家的客。而这些来客常常不管时间早晚,半夜敲门,你不能恼,不能急。点着油灯苦口婆心地劝说,一直说到心平气和。赶上吃饭的当口,免不了留人吃饭。人们相信她,依赖她,因为她就是政府,在政府干部家吃饭也就不客气。杨永兰的女儿对我说,“那时候,细粮很少。我们家几个姐妹兄弟好像没有沾过细粮,都给“客人”吃了。杨永兰老人告诉我,那年头吃不饱,经常以倭瓜当饭,有时上顿窝瓜,下顿窝瓜,直到吃伤了,现在见到窝瓜就反酸水。

老人说“我坐月子没有躺过三天。孩子不能按时喂奶,就是太奶奶给喂米汤,有时到邻居家找口奶。”“有时候,大雪溜膝盖,我夜里趟着大雪走好几里地,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绊绊,有时掉进路沟里。那时没有路灯,也没有油漆马路啊!可不容易!”

刚刚解放时,承德周围山里还有癞呆(狼),野狗成群。有一次,她夜半归来,路遇一群野狗,道上没有其它行人,她处于无路走,无人助的状况,她紧张地倒退着,倒退,终于脊背靠到了一堵墙,回头发现是个厕所,她闪进厕所里,所幸运的是这个厕所有门,她把门紧紧地顶住。她喊不出声,哭不出声,和野狗对峙着,冷汗把棉衣都湿透了,任凭野狗狂吠。不知过了多久,野狗走了,她也瘫软了……

我问:“那时政府给你多少补助津贴?”“刚解放时啥也没有,后来每月15元,最多时45元”。我问“做这工作,劳力劳神,还会得罪人,又没有收入,家庭生活怎么办?丈夫没意见吗?”她的女儿在旁边解释说“我爸爸那时在铁路当工人,就靠我爸爸的工资生活。我爸爸是那种性格老实温顺的人,对我妈的工作从不说二话。”

设想一下,如果有两个吵架的人在你家窄小的屋子里嚷个不休,全家人都不得安宁,丈夫不能休息,孩子无法看书,那是多么烦人!而这类烦人的场面不断地在自己家里出现,一般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位没有文化的妇女干部该有多么宽阔的胸怀,她的丈夫该是多么的宽容!我认识杨永兰的几个儿女,他们各个为人随和、与世无争,工作踏实,这就是几十年家风的熏陶结果。

对所有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残疾人找工作,为光棍找对象,“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不知有多少人从杨永兰这里得到终生的幸福。有的人认她做干娘,有的人每逢节日来看望她。更多的人不再到她家串门儿,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不会忘记杨永兰!

如果有人问街道干部的最可贵品质是什么?我要说:“大爱”! “老吾老,幼吾幼”、“仁爱”、“兼爱”、“博爱”、这些词汇杨永兰都不懂,但是她心中装着群众,每天都在身体力行,无私地“奉献”,一年又一年。……

有句古语讲得好:“天下祥和在民安”。在街道里,我们可以亲自目睹到群众的喜怒哀乐,听到群众的呼声、意愿和要求。街道是群众情绪的晴雨表,是社情民意的信息源,它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

建国初期,街道突出的是服务功能和凝聚功能,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关,但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血肉相连、鱼水不可分的。杨永兰老人的一生为这种血肉关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集中了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点。国家把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渠道,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居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取代不了的,国家离不开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离不开国家。今天的社区的对象增多了,功能扩展了,组织加强了,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妇女的成功道路较难。从古代起,妇女就围着锅台转,以家务、丈夫、孩子为职责。像杨永兰这样的妇女干部,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她并没意识到什么是“事业",什么是"成就"。没有想到过报偿,仅仅一句表扬就是公正的评价了。她曾经上台领过很多奖状,她曾经当选过第一届至第四届市人民代表。她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在烟雨楼市长曾亲切地和她说话;念念不忘曾经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这就是党和国家给予她的极大满足。

 

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她是街道的最大干部,也未能幸免挨批斗,身心受到摧残。但是群众哪里知道,国家却一直没有给她办理过干部的手续。当她72岁的时候,实在干不动了,卸去了职务,回到家里,成了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她有过权力,那是为群众谋福利的权力,但是从来没有权势。她为大家挣过钱,但她自己没有钱财。她没有留下荣誉奖状,只留下了所有认识她的广大居民的敬爱。人们看到她都会送一声温暖地问候,或者投去尊敬的目光。

 

她当了41年街道主任,为无数人铺平成为正式工人或者国家干部的道路,而她自己却依然只是一个没有工资,没有工龄,没有退休金的家庭妇女,每月领取185元的低保金。很多人为她鸣不平。他却很坦然,从不抱怨,每天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她的一个孙女坦荡自豪地对我说“奶奶是个善良的人,无私的人,又是个大度的人,从她的身上,我们受益非浅,她是我们后人一生的榜样!”

于谦有首著名的诗《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不正是对杨永兰老人精神境界的写照吗!。

  一位伟人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 谁能说得清从古到今有多少伟大的女性?谁能说得清,祖国日益繁荣和强大,各条战线欣欣向荣的景象里,有多少妇洒下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物,必定是将自己的生命开采得最充分的人。杨永兰不是最优秀的人物,但她却是“将自己的生命开采得最充分的人”。

***主席曾经说过:“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要发掘这种资源,为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不幸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三八妇女节,在很大一部分人的眼中仅仅只是一个发发纪念品,或者福利性的假日而已,浑然忘记三八妇女节的精神所在,忘记三八妇女节的内涵,也忘记了那些垂暮的老妇女干部!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她终生勤劳,而且无怨无悔。每个知道她的经历、事迹的人都会对她肃然起敬,同时又有一些怅然的心酸。

三八节对于杨永兰,和每天没有什么不同,她依然会到楼外面和老姐妹们坐在一起,听唠磕,晒晒太阳,默默地点上一支烟……

 

 

 

杨永兰老人

 

 

杨 帆 200935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