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帝国的颂歌

——看 《大秦帝国》有感

在列国争霸,烽烟不断,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部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51集《裂变》以恢宏的气势,宏阔的场面,紧张的情节,惨烈的变革,动人的情感,浓缩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风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史诗篇章。再现了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由弱到强的艰难过程,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悲壮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在变法的主旋律中,还穿插演绎了三对主要人物的爱情故事,红颜知己,生死与共,真挚感人

剧中野外战争场景大部分在承德坝上地区拍摄。2006925日,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到坝上拍片,曾亲临拍摄现场观看。坝上秋色对表现“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的古战场氛围极为有利。这是《康熙大帝》、《汉武大帝》等很多电视剧的万马奔腾,刀戢如林,群雄逐鹿的战争外景拍摄都选择坝上的原因。

(附 电视剧拍摄现场照片)

 

故事从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开始,满怀壮志,发誓要夺回老秦故土河西的秦献公赢师隰,在黄河西岸的少梁山与魏国大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厮杀。秦献公身中毒箭而死。嫡子嬴渠梁灵前即位,史称秦孝公。

  秦国此时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辎重耗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秦国危局如独木撑天,摇摇欲坠。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内外堪忧,秦国的生死存亡,压在一个22岁的年轻君主秦孝公身上。

秦孝公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秦孝公大召天下贤士,六国学子,入秦为宫。在与贤士的反复切磋度量之中,卫鞅脱颖而出。卫鞅只身一人游遍秦国穷山恶水,深入荒村野镇,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努力寻找秦国落后的根源,竭力暝思治秦策略。同时,他也被这朴实,坚毅的秦风深深吸引。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他便明确了此后二十年,自己与秦国要走的路。

  卫鞅与秦孝公连谈三天三夜,卫鞅以他的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使秦孝公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

  秦孝公拜卫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颁布命令,禁止私斗,平民有战功可以封爵,取消封地,废除井田等一系列主张,朝野之间,不啻于天翻地覆。平民封爵,开三皇五帝之先例,废除封地,动摇封建基础,更有开阡陌、废井田,使六国守旧之士顿足大骂,当然,对卫鞅来说,压力最大的则来自于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嬴渠梁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卫鞅刻骨仇恨。

 卫鞅通过城门立木,在民间赢得信任。适逢河西村村民群斗,以身试法,村民们仗着是太子封地,不肯伏法,卫鞅亲自监斩,一次斩首七百余众,天下大哗。犯人临死前幡然悔悟的吼声:“秦人莫忘,私斗罪死耻辱!公战流血不朽!”在所有秦人的内心深深地烙下了“法”的烙印。

  此事却震惊了主张 “非战非攻,除暴政暴君”的政侠墨家的子弟。墨家向来以“除暴天下”为己任,闻知卫鞅的暴行,召集门下弟子,发出除暴令,准备对他们认定的“苛政”,“暴君”,“酷吏”进行大规模的刺杀行动。

   变法使得秦国蒸蒸日上。农人力耕,百工勤奋,商市通达,民风日新,人人踊跃参军,准备杀敌立功,授官封爵。新法法制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能够得到秦王室更坚定的支持,在白雪的理解和劝导下,卫鞅与秦孝公的妹妹——聪敏贤惠的荧玉公主举行了大婚……

  卫鞅的第二批变法令陆续颁布以后,更是朝野沸腾。取消贵族封地,是破天荒的创举,秦国贵族视他为寇仇一般。河西村的村民给太子交私粮的时候,私粮全部被换为泥沙。太子一怒之下,杀死了几个村民,又撞在了卫鞅的法令上。这是一次比以往都更艰难的考验。

  卫鞅废黜了太子,流放他到秦国边境之地,不得征召,不得回来。太子的两名师傅公孙贾被放逐陇西牧马,嬴虔被削去鼻子。

  经过这次事变,朝野的风波平息了,卫鞅深知自己的处境,这段仇恨已处在无法化解的地步,即无可解,也不须解。作为法家的大师,他正带领着秦国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理想中的大治之世。

  秦孝公不顾卫鞅的反对,将商地在名义上封给卫鞅,国人尊称卫鞅为商君,后世称商鞅。

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变法持续了二十年,秦国的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斗,平民争立战功。

为收复河西,终于与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展开了积几代人仇恨的大战,秦国大胜,从此威势与日具隆。

秦孝公和商鞅都老了,不足五十岁,都已是心力交瘁。秦孝公召回了流放二十年的太子嬴驷,撒手而亡。

嬴驷即位,六国趁机向秦国施加压力,要求秦国以“苛刑”、“暴政”的罪名杀商鞅以谢天下。朝堂内外陈渣泛起,旧恨新仇都浮上来。一直在秘密破坏变法的老臣们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商鞅为了护法,宁愿牺牲自己。将手中的政权、兵权交出,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坦然接受被捕,最后被五牛分尸。

电视剧第一部《裂变》用身穿白衣的商鞅埋没于飘飞的大雪中结束,浪漫的手法代替了血腥的写实。

 

 

 

 

 

《大秦帝国》不同于以前的大型戏说性历史影视剧,虽然有虚构,但基本展现了历史真貌。是一部可参考的历史教科书,它留给人许多有益的思考:

 

第一,任何变法必须上下同心,坚定不移。秦孝公的决心与信任,卫鞅的方略计谋与百姓的拥戴,二十年的时间里,变法深入了秦国上下,国力大增。而后继位的新王也看到了变法的好处而决意维持新法而不动摇,这才使得变法的最终成功,

 

第二,“法无二法,法外无人”,变革从上而下,才具有强大的震慑力、约束力。不容许有法外开恩的现象出现,法律面前,人人适用,人人都必须绑在国家战争机器上,如此法制才能实行,以法治国效果才能实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铁面无私,不能商量,不能变通。商鞅变法,从庙堂之高,到山野江湖,法网恢恢,无一特殊。太子贬为庶民逐出王宫,备尝流浪之苦,国王的哥哥公子虔被处以刖鼻的刑罚,使得举国震服。

在中外历史上, “法”字一出现就具有正义、公正等含义。中国古代,“法”字象征一种可以判明是非曲直和正义与否的独角兽。西方古代,法早已被比喻为是一手拿宝剑、一手拿天平的正义女神。一方面具有阶级统治的职能,体现了统治阶级政治和经济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又是实现社会公共职能的工具,用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保持人们相互关系的共同生活准则,等等。

在现今的历史环境中海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搞特权、权大于法的现象。公民权利得不到法律有效保障,专制主义还有很大市场,这是与法制国家制度格格不入的。

第三、任何的的变革都需要献身精神。商鞅抱定以死护法的决心,大义凛然,令人感佩!秦国人崇尚战功,贵奋死。“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贯穿于全剧之中。我一直认为“英雄创造历史”,无论是战争,还是争战都需要勇士,需要英雄!

第四、执法要严。“刑生力,力生????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商君书·去??》)重刑治国、轻罪重罚,重刑为了不刑,少赏是为了显示赏赐的可贵。“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商君书·去??)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 罪重而刑轻。刑轻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商君书·饬令》)

商鞅认为,只有用重刑治国,轻罪重判,才能使得坏人不敢犯法,治理好国家,轻刑轻判,则会滋生犯罪。

轻罪重罚目的是为了不让人犯罪。 这点孔子也认同,他说商朝对街上倒灰者斩手处理是正确的,因为: 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我国官吏腐败屡治不减,前腐后继,是否与罚不重有关呢?

 

第五、利归于民,国才能战。商鞅、韩非都认为要国家强大就要尽归利于耕战,必然兵强,农富,“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者,王也”。商鞅严厉指出,国家奖励诗书辩慧者一人,懈怠农战之民就有千人,有技艺者一人,百人都怠于农战。因为“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亡国不远矣。 ”(《商君书·农战》)

我国现存的分配制度有严重不公平。两极分化,工农普通劳动者收入低微的现象正与商鞅的话相应。舞台上唱一支歌赢利几十万,高管与普通职员分配相差百倍、千倍。这与当前很多人道德沦丧,社会正气不兴的根源是否有关呢?

第六、以互相监视和连坐实现法制。法家认为,一人之明智,不能抵挡天下之智力,天下之奸伪,“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所以最后的办法是让人人互相监督、检举、揭发。

 

伟大领袖***主席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怎样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这一问题时,曾经正确地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但是,目前人民监督的作用太微弱了!

没有看过《大秦帝国》的人,找时间看看吧,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2010年元月5

 

(图片均为本人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