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科学之母

 

数 字 趣 话 ()

 

伽利略说: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柏拉图说:“ 上帝总在使世界几何化。”

 

毕达哥拉斯学派说: “数学统治宇宙。”

 

华罗庚说: “千古数学一大猜”。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沉寂多年的知识界、科学界开始复苏。科学家的地位迅速提高。一篇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轰动整个中国。一时间,因为陈景润这个名字,远离人们生活,被视为冷僻的数学成了人们最被关切最被敬仰的科学,很多人开始热爱数学。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

1. 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2. 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也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大于特定大偶数N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殆素数之和的形式,且这两个殆素数只拥有最多9个素因子。(所谓“殆素数”就是素数因子(包括相同的与不同的)的个数不超过某一固定常数的奇整数。例如,153×52个素因子,273×3×33个素因子。)此结论被记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怠素数里所含素因子的个数,直到使每个殆素数都是奇素数为止。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条件“大于特定大偶数N”,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本质上有别于哥德巴赫猜想。

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 (1 + 2)。

陈景润一下子成为世界名人,哥德巴赫猜想家喻户晓!

由哥德巴赫猜想才激起我对数学的兴趣,很懊悔读中学时没有遇到好的数学老师,引导我步入数学的殿堂。

其实数学并不枯燥,它有诸多有趣之处,例如:

3 x 37 = 111

6 x 37 = 222

9 x 37 = 333

12 x 37 = 444

15 x 37 = 555

18 x 37 = 666

21 x 37 = 777

24 x 37 = 888

27 x 37 = 999

 

111,111,111 x 111,111,111 =12,345,678,987,654,321 

 

1 x 9 + 2 = 11

12 x 9 + 3 = 111

123 x 9 + 4 = 1111

1234 x 9 + 5 = 11111

12345 x 9 + 6 = 111111

123456 x 9 + 7 = 1111111

1234567 x 9 + 8 = 11111111

12345678 x 9 + 9 = 111111111 

 

再看一看奇妙的七

据古医史记载,6000年前埃及人就有一种“七日神力”学说,认为生命过程所展现的盛衰(包括疾病征兆)有7天的重复性。

现代医学认为,手术后伤口愈合就体现着“7日节律”。多数伤口愈合拆线,术后第7天是最佳时间,而且在器官移植中,令人棘手的排异现象,也发生在术后第7、第142128天。

让人惊奇的是,这种节律甚至在低等生物变形虫和鞭毛虫身上也存在着。

7与年龄阶段也有着惊人的巧合,不过不是以7天为周期,而是以7年为段落

婴儿期到7x17岁为止,

儿童时期到7x214为止,

青年时代到7x428为止,

中年时代到7x749为止,

更年期到7x963岁为止。

人的生命活动显示的盛衰,多数也是以7年为周期的,每7年有一个衰减过程,表现在72128、……84岁时;而少数以8年为一衰减周期的人则是:81624……72岁时。

在衰减年龄之后的一年内,表现为容易激动,心胸狭窄、忧虑多疑等。这个周期就包括了古人视为危险的年龄7384,或许不是巧合。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中国民谚和古埃及人所说的“七日神力”,是迷信还是生命固有的周期?一直是有待破解的谜。

(未完,请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