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何申

江河 2019-3-9 870

 

 

名人何申

           一、闻其名寻其书

           承德名人不少。古人云:“人杰地灵”。何申就是承德乃至全国有名气的在承德居住、名副其实的名人。

          他的《一村之长》《信访主任》电视剧在中央广播电视台黄金节目里播放后,他的名字就飞进了千家万户。

平民百姓交口称赞不已,承德出了一位大名人叫何申。

        我接触过何申几次,他的虔诚、无私、正直、善于助人的美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最初认识他不是其人,而是其作品。一次,我去拜访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甫田教授,说话时,他提到何申的文学作品,并把其喻为当代著名写农民系列题材小说家。我听后很惊讶。

         说句实在话,我当时对当代作家作品并不十分注意,所以对当时很有名气的他还是空白。自此后,我到承德各大书店专门去寻找他的作品,非常想知道其创作生涯以及成功的轨迹。

        一次,我在报亭翻阅刊物,无意中翻阅《人民文学》时,何申的名字突然跳跃在我视线里,仔细一看,正巧是我要寻找的作品,于是,买回家,一口气读完,还觉得不解渴,又读了一遍。

          我为他的写作风格所吸引。他完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简直是灵魂的昭示,把我牢牢地吸引住。

            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因我那时一度埋头业余时间创作,等读了他作品后,让我大脑开窍不少。于是乎,我心中便升起要拜访他一下的欲望。说来凑巧,有位朋友与他相识,便请朋友引荐,手里拿着几部没有外投的中篇小说,约好后再一起去见,这位朋友临时有事,说约好了让我自己去见,可我心里多少有些顾虑,因他不仅在文学界出名,还是一位不小的“官”,宣传部长。我怕见到他对我漠视,不理之顾虑。当我忐忑的见到他的一刹那时,就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见面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丝毫没有生分之感。原来他是一位十分热情、健谈,快人快语,丝毫没有一点官架子,让我心里这个舒服。

他和我一直围绕创作的中心,谈得很默契,他问我道:

          “你写一个中篇需要多长时间?”

       “多说20多天。”

           他听了感到挺惊喜,觉得我写的很快。其实我当时说的还打了折扣,没有把打腹稿的时间和盘托出,着实说,完成一部中篇小说,写出来快,但打腹稿的时间可就长了,选好题材后构思,人物、情节、结构安排等等都要琢磨出来,写出来才快,一气两三个小时写出个六七千字完成大脑里的思绪才能罢笔,要不很难收住笔。写个十几天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杀青”后,另一个中篇小说的腹稿已经在筹划酝酿逐步形成。

             接着他又问道:“都是啥题材的?”

            我说:“都是当代现实题材的,有现代工业题材,有农业题材的,有商业题材的,还有涉及官场题材的。”

           他很感兴趣地问道:“发了几篇?”

         “我现在就想写,还没有发表的欲望,写完一个放在厨子里先睡大觉着,还没有投稿的欲望。”

             他听了觉得挺可惜,说道:“那不行,还得改出来,打出去发表,要不就别写,留着素材。”他说到这又给我打个比方继续说道:“这就好比是一块森林,树木还没有长成材,就一棵棵砍伐了,实在太可惜,不如让它去长成大树。”

这结结实实的,确确凿凿的话语,使我耳目一新,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头次见面就如此倾吐肺腑,让我很感动。

            自此后,他的话在我头脑里潜移默化地被接受,我停止一篇篇的创作,开始把大量业余时间用来修改作品上,然修改作品并不轻松,有时改一部作品的时间比创作的时间还长,动的脑筋还要多,但终究使我在修改的过程,使自己学会了更多思考,也在创作水平上又上一个台阶。

          这无疑是和何申老师那次交浅言深的直接指导分不开。

           三、深层次的感触

           要说我从先读何申的作品,到与他相识是感性的认识的最初阶段,那么真正上升到理性阶段,是真正感到他的无私、热诚、善于助人的美德。

              1998年秋天,市文联在围场举办一次文学作品研讨会,我有幸参加,聆听了他的成功创作体会谈,给我很多收获。说实在的亲耳听到他传经送宝实在难得,我生怕漏掉那些经验说,赶紧全神贯注地记录。他每句创作之言我都感觉是从他心灵深处蹦跳出来的,鲜活的经验。

           我想:他能把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探索出来的创作心得、体会以及经验、创作的技巧,毫不保留地给文学爱好者端出来,无私地奉献出来,多么难能可贵啊。

          我当时就被他那无私的品格高尚所折服。

           何申就是何申。他把自己的内心储藏的“专利品”慷慨地奉献出来。是想让承德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早日打出去,出成绩,出成果。

             他是担起培养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成材的道德责任,有意地把自己的真经全部捧了出来,给承德青年一个可贵的不走弯路的便捷经验。

确实不假,何申老师的真经给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拨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文学金字塔的台阶,下步需要的是个人的悟性和劳作。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金子般的光。

            从古到今有志之士,苦苦追求的若干年,有的甚至一生的精力,仍无从寻到那曙光,一直在黑暗里摸索不出来,一直熬到寿终正寝还不得要领。 

            四、得到真经

             2007年,在承德老年作家协会何理主席的邀请下,中国著名作家何申老师给大家做了一次中篇小说创作课,我聆听后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受到很大启发。

       何申老师开门见山地说道:

          从我走过的路,就像爬山似的,实话实讲,硬头皮闯。这样呢也有动力。拼搏出去。1997年写10个中篇,数着日子,半个月写一篇中篇玩命。不玩命不行。 

        长篇半年,快的一个月。

      手写的慢点,一天六千字。

          上午15页,下午15页。

        一个半钟头15页。

            承德真是大山阻隔,观念守旧,信息指导的少。方法、手法传统。肚里有一个写一个,到现在我跳不出去中国圈。

         自己有机会走出去,不是作品走出去。

          我看了在座的作者,现在新潮作家,王坤,灵感从哪里来的?外国小说。他们会外文。 人家东西是新的。

            为什么青睐,编辑新,老的退了,都是三十多岁,研究生出身,没有名气,艺术功力,有传统的不用你的。年轻的作者手法,要往前走,不能满足日报副刊。

         河北省写出去,进河北文学院。给你多少任务回家写,在氛围中。阿宁出来了。

       中国作家协会我是委员,一条培养青年作家,去年在大连召开中年作家会,全部过去“三驾马车”喊出来都去了。省开一个青年作家会,三驾马车在河北,调整方向,要有劲头,得闯出去。

         青年要出名要开会。 

               小说,第一要把名写出去,到省发中篇。主打中篇上选刊。我上是1981年写的,10年之后,才写小说月报。还不能上一篇。二年一露面,要有一个头条,马上引起文坛注意。然后获得小说奖。获得当代、全国奖。

          社会协会一定参加,闷头写不行。闷头写行,作家是或缺的。

         祝新的一年有成就。

          五、胸襟宽大

              听了何申老师的这些讲座,我深感是他的灵魂独白,越发感到他心怀是那么的坦荡,胸襟是那么的宽大,心是那么的无私。

           同时给予我的是莫大的收获,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因为我正在渴求如何提高自身创作水平的真谛,四处搜,求名人名家的“真经”,可那些真经让人花上几年功夫,苦心挖掘也不会容易得到。可何申老师的真经是真实的,有形的,听的不费解,一听便明。因他的坦荡胸怀,一下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毫不保留地全部端了出来,用内心创作的真实体会展示给大家,没有一丝一毫的鼓弄悬殊,更没有置之于高楼空阁,也没有虚情假意的固定套子,更见不到他照搬前人现成“经验”,给你个云山雾罩,而是完完全全是出自他多年创作的体验的真实体会,让文学爱好者一下懂得自己如何从文学金字塔最底下的边缘,登上金字塔顶层的光明,其中的苦味酸甜说的是透彻明白,令人听罢痛快。 

 

最新回复 (3)
全部楼主
  • 春雷 2019-3-9
    2

    请用陆空登录发帖,请转陆空文集!

    最后于 2019-3-10 被春雷编辑 ,原因:
  • 果园 2019-3-10
    3



  • 老农 2019-3-11
    4
    已转!
返回